第1题:
一般而言,科学家总是把创造性研究当作自己的目标,并且只把同样具有此种目标 的人作为自己的同行。因此,如果有的科学家因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而赢得赞誉,虽然大多数科学家会认同这种赞誉,但不会把这样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同行。 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哪项是必须假设的?( ) Ⅰ. 创造性科学研究比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 Ⅱ.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普及科学知识不需要创造性研究。 Ⅲ.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从事普及科学知识不可能同时进行创造性研究。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只有Ⅱ和Ⅲ
第2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到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若不拿科学的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概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从这段文字,不能推出的是( )。
A.“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的人指的是“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
B.“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其原因是他们信奉宗教神权
C.梁先生认为那些“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的人是因为把科学看得“太窄”了,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不懂科学精神
D.梁先生认为中国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就将被现代科学所淘汰
第3题:
第4题:
科学发现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简单地说,科学发现就是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
第5题:
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坚持科学性要求,就是()。
第6题:
自然神论认为,上帝的本质就是理性,他以理性的法则创造世界。这样一个上帝保证了实验科学能够顺利地得到知识,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第7题:
下列对“科学”的观点和看法正确的有哪些()
第8题: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例如伽利略、笛卡尔、爱因斯坦等,也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例如培根、莱布尼茨、康德等。应该这样看待这种现象()
第9题:
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有时科学就是迷信,迷信就是科学。
第10题:
世界中的科学
理想中的科学
自然中的科学
科学中的科学
第11题:
第12题:
教师教给儿童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知识
反对迷信
不仅是要给儿童正确的、符合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反对迷信
教师一定要用严密、准确的术语向儿童解释科学
第13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先生就已意识列国人对“科学”存在失之偏颇的理解。他指出:“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学问也做不成。”梁先生将国人对科学的态度,慨括为两点:一是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二是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的是()。
A.“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的人指的是“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
B.“那些绝对的鄙厌科学的人且不必责备”,其原因是他们信奉宗教神权
C.梁先生认为那些“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的人是因为把科学看得*太窄一了,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不懂科学精神
D.梁先生认为中国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就将被现代科学所淘汰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第17题:
西方哲学家们称:哲学是科学的基础,也是().
第18题:
下列关于科学内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第19题:
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
第20题: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第21题:
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22题:
伪科学也是科学,有科学依据
伪科学的学说不是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伪科学拒绝实验检验,事实上是它经不起检验
伪科学拒绝批评,不会及时纠错、修正和完善而取得进步
第23题:
边缘科学
人文科学
环境科学
分支科学
第24题: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知识的反映。
科学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事业。
科学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知识、学问”。
科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