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明知是虚假信息,仍通过微信、短信、网络等途径故意传播的
B.不知是虚假疫情信息而告知他人的
C.编造虚假疫情防控措施,扰乱疫情防控秩序的
D.编造虚假疫情信息,散布疫情谣言,谎报疫情的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网民通过境内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传播“发现恐怖分子”“发生恐怖袭击”等谣言属于传播涉恐谣言,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第5题:
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火火”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有期徒刑3年。“秦火火”案是去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
第6题:
()是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一系列网络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
第7题:
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火火”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法院判处秦志晖(名“秦火火”)有期徒刑3年。“秦火火”案是去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
第8题:
材料一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目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等多个部门联合整治网络谣言。谣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缺乏事实根据,带有很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 材料二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观的知识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性。(6分)
第9题:
2013年8月,曾经的网络红人——“秦火火”因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而被依法逮捕,2014年4月11日该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这警示我们()。
第10题: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行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警方拘留。上述材料表明()①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②政府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③政府在整顿文化市场秩序④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是政治文明题中之义
第11题: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第12题:
意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就像谣言,其真伪无法判断
意识能够正确,但不一定正确
谣言也是意识,其正确性因人而异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当前,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防止网络谣言() ①政府部门应依法严惩网络谣言制造者 ②各大网站关闭所有网页和微博 ③广大网民自觉抵制与举报网络谣言 ④网吧要监控网民,不让他们自由发表言论
第16题:
“秦火火”案是去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
第17题:
以造谣传谣“闻名”网络的“秦火火”被刑拘的消息一经公开,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查看“秦火火”编造的谣言,在对名人的攻击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公民要提升信息甄别的判断力,有自己恒定的价值观和主心骨。这表明()。
第18题:
2013年,中国打击网络谣言出重拳,“秦火火”等多名长期造谣生事之人均受到法律的惩处。为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网民应该() ①提高辨别眼力,拒绝文化污染 ②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③远离网络世界,避免虚幻诱惑 ④合理利用网络,维护网络文明
第19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部署打击利用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行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一些所谓的网络名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警方拘留。上述材料表明() ①政府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建设政治文明②政府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③政府在整顿文化市场秩序④政府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第20题:
有人出于恶作剧或为提高个人网上空间点击率等目的,编造“2010年8月13日江西抚州将发生6.5级地震”等谣言,并在互联网相关贴吧里发帖,造成了不良影响,触犯了有关法律。公安机关对相关造谣人员分别处以治安处罚。这表明()。 ①公民在网络虚拟世界的行为是不自由的 ②公民有使用网络的权利,也有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 ③公民是现实社会的权利主体,但不是网络世界的权利主体 ④公民的自由总是在法律规范内的自由
第21题:
近年来,我国网络谣言不时出现,谣言者通过造谣宣泄个人情绪,侵犯他人权益,扰乱社会生活,甚至严重危害国家形象、安全和人民利益。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
第22题:
()网络谣言这颗“毒瘤”,需要进一步()网络法规体系,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互联网业界付出努力,更需要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自觉抵制谣言、积极举报谣言,共同营造网络谣言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填入括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23题:
我国《刑法》中用于制裁网络谣言的部分罪名在刑期规定上偏低,与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不相适应
打击网络谣言,刑罚越重越好
网络言论权也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
网络不是法律真空,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