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论述题:试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 第2题:

    有关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请教:讨论法有什么特点?它与探究-研讨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法有什么特点?它与探究-研讨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答:1、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能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
    (3)其缺点是易受学生水平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脱离主题的情况。
    2、探究-研讨法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有一些主要特点: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再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这两种教学方法在运用上的主要不同是:
    (1)两种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不同。讨论法是由教师事先选好包含有关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的一个较大的论题,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而探究研讨法则是由教师提供一则具体的材料,这个材料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经历。
    (2)两种方法所追求的结果不同。讨论法最终要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商量和探讨达成共识,从而获取知识;而探究研讨法并不在乎最终学生能否形成共识,获取知识,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学生社会性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 第3题:

    试论如何端正入党动机?(论述题)


    参考答案:

    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这一正确的入党动机,不能靠天生,也不能靠后天自然形成,而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改造主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和过程中逐步形成。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二,要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第三,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加强党性修养,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四,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 第4题: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问题情境性

      问题总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中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感到困惑又不能利用经验直接解决的情况。正是这种情境性才能促使我们进行思考,开动脑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去改变这种困境。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再遇到同类情境时就不会再感到困惑。

    目标指向性

      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寻找和达到目标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通过直觉与猜测,也可以通过分析与推理,还可以通过联想与想象,但无论通过哪一种途径都必须受到目标的指引。

    操作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心理操作,这种操作是成序列、有系统的。序列出现错误,问题就无法解决。当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同一问题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序列。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序列和系统。

    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至少要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解决问题当然有情感的伴随,也常常需要付诸行动,但是不可缺少的是认知操作。认知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成分。

     

  • 第5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实施授业等内容。优级师范学堂规定教育学在第二、三年开设,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史、教授法、教授实事练习等内容。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2.“教学法”阶段: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1919年由陶行知提出来,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的这一新的提法很快为教育界所采纳。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教材教法阶段”: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部分。同时还规定,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4.“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文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5.“教学论”阶段: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
    6.“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他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又是不断拓展的。学科教学法侧重于研究教学技能,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掌握方法技能。学科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敬爱哦学基本理论问题,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近百年来,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
    对其评价:语文课程论的发展全过程,对教材教法育人等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改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上我国的特殊政治因素,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过去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形成过程中,反映了时代风貌,符合形势的需要。但是其变化,从学生个体诧异等角度考虑的不多,怎么样能让语文课程能更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语文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第6题:

    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特点主要有注重(),不忽视(),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有丰富的()。


    正确答案:直接感受经验;间接知识和经验;感情活动

  • 第7题:

    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具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注重直接感受体验;不忽视间接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感情活动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 第8题:

    根据对题目作答要求的不同,论述题可分为()型论述题与()型论述题。


    正确答案:限制;扩展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实施授业等内容。优级师范学堂规定教育学在第二、三年开设,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史、教授法、教授实事练习等内容。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2.“教学法”阶段: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1919年由陶行知提出来,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的这一新的提法很快为教育界所采纳。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教材教法阶段”: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部分。同时还规定,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4.“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文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5.“教学论”阶段: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
    6.“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他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又是不断拓展的。学科教学法侧重于研究教学技能,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掌握方法技能。学科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敬爱哦学基本理论问题,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近百年来,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
    对其评价:语文课程论的发展全过程,对教材教法育人等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改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上我国的特殊政治因素,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过去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形成过程中,反映了时代风貌,符合形势的需要。但是其变化,从学生个体诧异等角度考虑的不多,怎么样能让语文课程能更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语文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特点。

    正确答案: ①学习中要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②学习具有阶段性;
    ③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④重视学习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根据对题目作答要求的不同,论述题可分为()型论述题与()型论述题。

    正确答案: 限制,扩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题试论述空调系统耗能特点及节能措施。

    正确答案: 耗能特点:
    1.能耗品位低,用能耗有季节性
    2.系统中存在储能和放能的过程
    3.设计和运行方案不合理,造成无效能量损失
    节能措施:
    1.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好
    2.采用热回收技术
    3.室内设计参数合理
    4.采用热泵技术
    5.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的效率
    6.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7.设计尽量完善
    8.运行管理合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为语文目标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维度。 ( )


    正确答案:√

  • 第14题:

    请教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从教育学的角度回答,谢谢!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从教育学的角度回答,谢谢!

     


    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正确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为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内容如下: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自身赖以发展的基础。个人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过程中种种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以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出发点。
      (2)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
      马克思、思格斯对人的片面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考察,认为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逐渐形成了私有制,划分了阶级,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而开始了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逐渐从社会活动的领域深入到生产过程的内部。这种分工的结果,使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只归少数人占有,并成为统治工人的力量,同从事劳动的工人相对立,体力劳动者终生从事局部的某项简单操作,不仅智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体力和劳动技艺也畸形化。
      由于劳动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机械运动,加之工人又被长期固定在某一操作上,因而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工人是在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生命的。劳动创造的产品越完美,工人就变得越畸形;劳动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就变得越野蛮;劳动创造了智慧,但却给工人带来了愚钝和痴呆。
      “大工业的机械,又把工人从机器的地位转变成机器附属品的角色”,更加深了人的片面发展。大机器生产的这个特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指出过:
      (3)现代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的前提下,认为要解决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必须消灭旧的劳动分工而代之以科学的合理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打破了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的技术工艺不断更新,生产部门日新月异。现代工业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结合不断随生产技术基础的变革而变革,引起大量资本和大量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入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现代大工业生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大工业生产特点,不仅向劳动者提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为生产者掌握生产过程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实现劳动能力多方面的转换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大工业生产也必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创造条件,为劳动者提供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使每个人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爱好的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4)共产主义社会将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以及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的制度的存在,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不可能真正实现。要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彻底消灭限制人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者,成为自己自由时间的享用者。只有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从原始的自然状态,经过片面、畸形的发展阶段,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5)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予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指出要给予儿童良好的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并强调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制订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2、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与以往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区别开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脱离劳动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要使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并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真实本领。由此表明教育为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要培养的人不是剥削者或统治者,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
    3、我国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出的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可以说是古中外教育育人育才的普遍规律。古希腊雅典设立文法学校、弦琴(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的格局及其连续系统的相应教育,很鲜明地表现了重视德、智、体、美素质培养的价值取向。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主张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按照范畴归属来讲,无疑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德、美、体、智”素质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早期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这一追求,一直成为人类社会教育的普遍追求,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基本宗旨。日本、美国等国的教育目的也不例外。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6年4月23日发表了“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报告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国际化、信息化和社会成熟化),针对日本“教育荒废”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日本的教育目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生进行身心两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自由、纪律与公共精神;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中,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上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
    而美国在小布什当政之初所确立的教育目标(2001)包括:第一、消除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第二、通过“阅读第一”来提高识字率;第三、扩大灵活性,减少官僚主义;第四、奖励成功和处罚失败;第五、促进获得信息的家长选择;第六、提高教师质量。第七、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改进教学和课程;第八、为21世纪创设更安全的学校,教师将有权把那些具有暴力行为或不断造成破坏的学生请出教室;第九、支持品格教育,增加对各州和学区用于品格教育的拨款,以培训教师学会将各种品格养成课程和活动引入课堂。
    古今中外的教育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年轻一代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任何教育所涉人员与机构,没有任何社会的国家及社会组织,希望或需要受教育成为德、智、体、美残缺不全的人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反映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必须反映人类社会教育育人的普遍规律,在培养社会个体素质结构方面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取向。这就涉及到了近些年来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问题。

  • 第15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出了明确的表述,认为()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A、人文性与工具性

    B、科学性与人文性

    C、思想性与工具性

    D、工具性与文化性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试论女真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1115年元旦,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府(黑龙江省阿城县南面)。阿骨打就是金太祖。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加以发展。他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争取东北地区各部族的归附。对归附部族的首领,一律给以猛安或谋克的称号,对其部众则和女真本*部族战士一样进行军事编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由于实行了“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即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称为猛安谋克户)。在其管辖之下的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 第17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
    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
    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
    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
    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
    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 第18题:

    论述题试论述空调系统耗能特点及节能措施。


    正确答案: 耗能特点:
    1.能耗品位低,用能耗有季节性
    2.系统中存在储能和放能的过程
    3.设计和运行方案不合理,造成无效能量损失
    节能措施:
    1.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好
    2.采用热回收技术
    3.室内设计参数合理
    4.采用热泵技术
    5.提高集中供热系统的效率
    6.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7.设计尽量完善
    8.运行管理合理

  • 第19题:

    简述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特点。 


    正确答案: ①学习中要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②学习具有阶段性;
    ③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④重视学习过程。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
    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
    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
    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
    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
    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女真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1115年元旦,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府(黑龙江省阿城县南面)。阿骨打就是金太祖。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了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阿骨打加以发展。他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号,争取东北地区各部族的归附。对归附部族的首领,一律给以猛安或谋克的称号,对其部众则和女真本*部族战士一样进行军事编制,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由于实行了“壮者皆兵”即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即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称为猛安谋克户)。在其管辖之下的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具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注重直接感受体验;不忽视间接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感情活动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特点主要有注重(),不忽视(),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有丰富的()。

    正确答案: 直接感受经验,间接知识和经验,感情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论广告的性质与功能。

    正确答案: (1)广告的本质属性或者说主导属性是商业信息的传播。广告是应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即使发展到现代,广告也主要是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服务的。它主要属于商业的范畴,社会经济的范畴。 
    (2)广告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社会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广告是企业营销中必需的、最常采用的、最为节省的、最重要的一种营销推广手段,广告的商业信息传播可以激发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求,从而促进社会消费的增长,广告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力与润滑剂。
    (3)广告的基本功能之二是社会文化传播功能。非商业广告不具有经济的功能,而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尤其是公益广告,直接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塑造,这些都是广告社会文化功能的直接体现。即使是商业广告,在传达商业信息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某种社会文化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