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相关问题
  • 第1题:

    《伤寒论》“衄家不可发汗”之戒是哪种理论的实际应用

    A.

    B.

    C.

    D.


    正确答案:D

  • 第2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约有

    A.76味
    B.86味
    C.96味
    D.106味
    E.116味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医学典籍《伤寒论》的掌握情况。《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载方113首,所用药物约96味。

  • 第3题:

    何谓除中?《伤寒论》是如何辨别除中证的?


    正确答案:除中:中医古证候名。除,消除、去除;中,指中气、胃气。除中是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危证。一般见于大病久病重证,患者临终之前精神转爽,而突然求食,食后不久病情即迅速恶化而死亡。俗称“回光返照”。
    《伤寒论》论及“除中”者有332、333两条原文。张仲景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证。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伤寒久病,临床见发热六日,又出现厥冷九日,且伴有下利,此为热少厥多,阴盛阳衰之象。按此病机,患者当不能食,然而询之病人却反能食。分析能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为阴盛阳衰,胃气败绝,残阳消谷之除中恶兆;一为阳复阴退,胃气渐复之佳兆。
    阳气恢复和除中证的预后截然不同,临床应如何鉴别呢?仲景在此介绍可用“食以索饼”法进行试探,并须密切观察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求食迫切,进食后突然发热,但随即热又消失,手足厥逆加深、神情躁扰不安,且全身迅速衰竭而不再食,此即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除中证无疑,预后险恶。如果进食后不发暴热而仅有微热,且厥逆渐消而手足转温,食欲渐增,精神渐佳,此为胃气仍在而渐复,“有胃气则生”,阳复有望,故病有向愈之机。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是伤寒兼里虚寒证,误用黄芩汤苦寒泄热更伤里阳而造成除中证。
    总之,除中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多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病而极度衰竭之人,一向精神衰惫,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者,却突然精神好转,食欲亢奋,但在强求进食后不久即病情恶化或突然死亡。在此,张仲景提出通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胃气败绝)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重视。

  • 第4题:

    某些药物接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


    正确答案:慢;蓄积

  • 第5题:

    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明清有关《伤寒论》研究空前活跃,不仅著述增加到100余种,学派纷呈,争鸣激烈,而且研究的内容也扩展到原文编次、以方类证、分经审证、按法类证等一些关键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说;以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反对“错简”说;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
    除以上三类外,陈修园将六经之病,分为经证、府证、变证三类。钱潢和尤怡持按法类证,列正治、权变、救逆……诸法。其他诸家或偏于注,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掀起了明清《伤寒论》研究诸家蜂起。

  • 第6题:

    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方名不同的方剂有哪些?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方名不同的方剂有五组:
    ①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②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③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④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 第7题:

    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这种药物连续应用,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称为()

    • A、分布
    • B、代谢
    • C、排泄
    • D、蓄积
    • E、转化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伤寒论》中的厥证有哪些?分述其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正确答案: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凡以手足逆冷为主症的疾患,即为厥证;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一切厥证产生的基本病机。厥阴病篇和少阴病篇论述了多种厥证,按照病因病机,可将厥证归纳为阳郁热厥、阴盛寒厥、痰食厥、水饮厥、蛔厥五种类型。
    (1)阳郁热厥: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末梢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邪热伏遏阳郁厥:见于原文335、339、350条。因热邪炽盛,深伏于里,阻遏气机,而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之同时,伴发热,心烦,口渴,胸腹灼热,尿黄或便闭,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宜清下,无形之热盛者用白虎汤辛
    寒清热,有形之燥热内结者可予承气汤类方苦寒攻下泻热。
    ②气滞阳郁厥:见于原文318条。由肝胃气滞,阳郁不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伴胸胁满闷,嗳气太息,或腹痛泄利,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③正虚邪陷阳郁厥:见于原文357条。由正虚邪陷,阳郁不伸,上热下寒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咯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补泻兼施。
    (2)阴盛寒厥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阳衰阴盛厥:见于原文317、353、354、388等条。由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程度较重,且病急势危,伴呕吐、下利不止或下利清谷,身蜷无热畏寒,或汗出,或身热,或烦躁,舌淡苔白,脉沉微细或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宜回
    阳救逆、破阴散寒,方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类方。
    ②脏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五脏真阳衰竭,脏气垂绝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的程度重,且进行性加剧、至七八日周身肌肤皆冷,其人躁扰无片刻安宁,脉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此证病势危、病情重,预后凶险。虽论中未出治方,可用四逆汤类方急救回阳,并外用灸法,
    以希效于万一。
    ③冷结下焦厥:见于原文340条。由沉寒痼冷,凝结下焦,阳气不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小腹冷痛硬满,恶寒,或便闭,舌苔白滑,脉沉迟而紧或沉弦等为辨证要点。原文未出治法方药,根据病机,当以温阳驱寒为法。可外灸关元、气海;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有寒实内结者,则宜温下寒实,仲景《金匮》大黄附子汤、三
    物备急丸等方亦可随证选用。
    ④中寒逆乱厥:见于原文309条。由阳明中寒,升降逆乱,胃阳不布所致。临床以手足逆冷,呕吐下利并见,以呕吐为主,烦躁欲死,
    脉沉弦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泄浊降逆。
    ⑤血虚寒凝厥:见于原文351、352条。由厥阴肝血亏虚,寒凝经脉所致。临床以长期手足厥寒欠温,伴青紫、麻木或疼痛,脉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脉;若内有久寒者,宜加吴茱萸、生姜、清酒等,以增强其温经散寒之效。
    (3)痰食厥:见于原文355条。由痰浊宿食壅遏胸脘,阻塞气机,阳气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胸膈心下满闷,不能进食,温温欲吐,舌苔白滑或厚腻,脉时见紧象为辨证要点。治用瓜蒂散涌吐痰食。
    (4)水饮厥:见于原文356条。由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阻遏胃阳不得通达于四肢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5)蛔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阴阳气不能顺接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脉沉伏不显等为辨证要点。多因进食诱发,有呕吐蛔虫史。治疗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 第9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少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少阴兼太阳表证又称为“太少两感”证,这是《伤寒论》表里同病的重要病变类型。然太少两感证有轻重缓急之异,治法亦有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别。概括《伤寒论》太少两感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太少两感初病,表证较重者:见于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太少两感初得病时,表证较重、里阳虽虚而尚轻者,则当表里双解。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解表。
    ②太少两感病久,表里证较缓者:见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太少两感,病程稍久,表证较缓,里阳虽虚但尚无明显里证者,仍应表里双解。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助阳,微汗解表。
    ③太少两感,里证较重者:见于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少阴里阳虚衰,复感外邪,而出现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手足厥逆等症,则当先里后表。温里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
    ④太少两感证,曾服表里双解剂而不瘥者,是病势偏里,里虚较重,则当先温其里,宜用四逆汤。如原文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都是阳虚外之表实证,属典型的太少两感证。论中尚有太阳病误治以后,损失里阳,表证不罢者,从病机来看,虽属阳虚兼表证,但一般不作太少两感证对待。例如20条阳虚兼表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的厥证有哪些?分述其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正确答案: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凡以手足逆冷为主症的疾患,即为厥证;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一切厥证产生的基本病机。厥阴病篇和少阴病篇论述了多种厥证,按照病因病机,可将厥证归纳为阳郁热厥、阴盛寒厥、痰食厥、水饮厥、蛔厥五种类型。
    (1)阳郁热厥: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末梢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邪热伏遏阳郁厥:见于原文335、339、350条。因热邪炽盛,深伏于里,阻遏气机,而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之同时,伴发热,心烦,口渴,胸腹灼热,尿黄或便闭,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宜清下,无形之热盛者用白虎汤辛
    寒清热,有形之燥热内结者可予承气汤类方苦寒攻下泻热。
    ②气滞阳郁厥:见于原文318条。由肝胃气滞,阳郁不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伴胸胁满闷,嗳气太息,或腹痛泄利,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③正虚邪陷阳郁厥:见于原文357条。由正虚邪陷,阳郁不伸,上热下寒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咯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补泻兼施。
    (2)阴盛寒厥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阳衰阴盛厥:见于原文317、353、354、388等条。由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程度较重,且病急势危,伴呕吐、下利不止或下利清谷,身蜷无热畏寒,或汗出,或身热,或烦躁,舌淡苔白,脉沉微细或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宜回
    阳救逆、破阴散寒,方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类方。
    ②脏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五脏真阳衰竭,脏气垂绝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的程度重,且进行性加剧、至七八日周身肌肤皆冷,其人躁扰无片刻安宁,脉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此证病势危、病情重,预后凶险。虽论中未出治方,可用四逆汤类方急救回阳,并外用灸法,
    以希效于万一。
    ③冷结下焦厥:见于原文340条。由沉寒痼冷,凝结下焦,阳气不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小腹冷痛硬满,恶寒,或便闭,舌苔白滑,脉沉迟而紧或沉弦等为辨证要点。原文未出治法方药,根据病机,当以温阳驱寒为法。可外灸关元、气海;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有寒实内结者,则宜温下寒实,仲景《金匮》大黄附子汤、三
    物备急丸等方亦可随证选用。
    ④中寒逆乱厥:见于原文309条。由阳明中寒,升降逆乱,胃阳不布所致。临床以手足逆冷,呕吐下利并见,以呕吐为主,烦躁欲死,
    脉沉弦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泄浊降逆。
    ⑤血虚寒凝厥:见于原文351、352条。由厥阴肝血亏虚,寒凝经脉所致。临床以长期手足厥寒欠温,伴青紫、麻木或疼痛,脉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脉;若内有久寒者,宜加吴茱萸、生姜、清酒等,以增强其温经散寒之效。
    (3)痰食厥:见于原文355条。由痰浊宿食壅遏胸脘,阻塞气机,阳气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胸膈心下满闷,不能进食,温温欲吐,舌苔白滑或厚腻,脉时见紧象为辨证要点。治用瓜蒂散涌吐痰食。
    (4)水饮厥:见于原文356条。由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阻遏胃阳不得通达于四肢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5)蛔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阴阳气不能顺接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脉沉伏不显等为辨证要点。多因进食诱发,有呕吐蛔虫史。治疗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
    A

    76味

    B

    86味

    C

    96味

    D

    106味

    E

    116味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对伤寒论的研究最早应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法的医家是()

    正确答案: 孙思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A.76味
    B.86味
    C.96味
    D.106味
    E.116味

    答案:C
    解析: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约96味,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加工品等。炮制方法有火制、水制、水火同制等,且注重煎服之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故此题应选C。

  • 第14题:


    栓剂的应用历史悠久,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早有栓剂应用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收载有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耳栓、鼻栓等。栓剂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刺激和肝脏首关效应,因此栓剂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

    ,药物制成栓剂直肠给药的疗效优于口服给药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药物吸收
    B.避免肝脏首关效应
    C.药物吸收迅速
    D.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E.减少胃肠道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点是栓剂的作用特点和分类。栓剂的作用特点:①栓剂不仅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消炎、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作用,而且可经腔道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②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③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④适用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药物经口服大多会产生肝脏首过效应,则活性大大降低,而直肠给药大多无首过效应,药物活性不受影响,且可发挥全身作用,因此疗效更好。栓剂按施用腔道不同分为①直肠栓;②阴道栓;③尿道栓;④鼻用栓;⑤耳用栓等。直肠栓给药既可其局部治疗作用,又能使药物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而其他腔道给药主要起局部治疗作用。

  • 第15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 第16题: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有哪些?


    正确答案: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 第17题:

    对伤寒论的研究最早应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方法的医家是()


    正确答案: 孙思邈

  • 第18题: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运用有哪些,如何区别?


    正确答案:一为阳明病篇“食谷欲呕”,主要论述阳明寒证,以揭示阳明非但热实,亦有寒之变证,突出了双向辩证思维,其病机为阳明中寒,胃寒生浊,治上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二为少阴病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主要从少阴病疑似证的角度,揭示少阴寒化危证鉴别诊断的辩证意义,其病机是中焦虚衰,寒浊阻塞,当温为降浊。三为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主要论述厥阴病本证,并与厥阴热证相类比,揭示厥阴肝病寒有上逆、热有下注的逆向病机与证型。病机为肝胃虚衰,浊阴上逆,当以温肝降浊。三条所述,位置不同,但病在肝胃,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而吴茱萸汤主渭肝胃,又善降浊。所以异病同治(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 第19题: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者属表里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证型:
    ①太阴兼太阳而偏表者: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平素脾阳虚弱,具有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里症;复感风寒后,又出现了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表证。此即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太阳。盖太阴病属里证,若以太阴病为主者,其脉当沉而缓弱;今脉反浮者,提示太阴里虚不甚,正气尚能达表抗邪,其病势向外,故以太阳表证为主。遵表里先后缓急治则,当以解表法治之,方宜桂枝汤。
    ②太阴兼太阳而偏里者: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伤寒之初,当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今却又见心中悸而烦,则知此非单纯表证而兼有里证。在表证之初,未曾误治,却出现少阴心经里证,分析病机与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在少阴里虚的前提下,太阳表邪易于内陷,里虚邪扰,故致此证。此属表里同病而偏于里,故治疗不可攻表,当以治里为主。虽证见少阴心经,却宜建中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安内以攘外,方用小建中汤。
    ③太阴兼太阳而需表里双解者: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法当发汗解表。医者失察,屡用苦寒攻下,是属误治。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而且损伤脾阳,而致此证。脾虚中寒,寒湿内盛,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证仍在,故发热恶寒。外有表证之发热,里有虚寒之下利,故谓之“协热而利”。此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双解,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桂枝既解肌祛风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此方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脾散寒。

  • 第20题:

    药物连续应用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

    • A、吸收
    • B、分布
    • C、配置
    • D、消除
    • E、蓄积

    正确答案:E

  • 第21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运用有哪些,如何区别?

    正确答案: 一为阳明病篇“食谷欲呕”,主要论述阳明寒证,以揭示阳明非但热实,亦有寒之变证,突出了双向辩证思维,其病机为阳明中寒,胃寒生浊,治上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二为少阴病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主要从少阴病疑似证的角度,揭示少阴寒化危证鉴别诊断的辩证意义,其病机是中焦虚衰,寒浊阻塞,当温为降浊。三为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主要论述厥阴病本证,并与厥阴热证相类比,揭示厥阴肝病寒有上逆、热有下注的逆向病机与证型。病机为肝胃虚衰,浊阴上逆,当以温肝降浊。三条所述,位置不同,但病在肝胃,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而吴茱萸汤主渭肝胃,又善降浊。所以异病同治(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方名不同的方剂有哪些?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药物相同而方名不同的方剂有五组:
    ①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②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③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④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伤寒论》总结了()的发病规律,是()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

    正确答案: 外感热病,经络学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