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古人将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现代研究显示,外用膏剂可经皮给药而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是指 A.药物进入真皮,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B.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从基质中释放.穿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而产生全身作用 D.药物从基质中释放.穿透表皮.吸收入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E.药物渗透表皮到达深部组织

题目
古人将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现代研究显示,外用膏剂可经皮给药而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是指

A.药物进入真皮,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B.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从基质中释放.穿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而产生全身作用
D.药物从基质中释放.穿透表皮.吸收入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E.药物渗透表皮到达深部组织

相似考题

2.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盖其审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此汉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若发奔豚者用桂枝加桂汤则又以药之轻重为加减矣然一二味加减虽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著其加减之药若桂枝汤倍用白芍而加饴糖则又不名桂枝加饴糖汤而为建中汤其药虽同而义已别则立名亦异古法之严如此后之医者不识此义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则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则即曰小柴胡汤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用猪苓泽泻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专在桂枝也去其要药杂以他药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则归咎于病或则归咎于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果识其病而用古方支离零乱岂有效乎遂相戒以古方难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义故与病毫无益而反有害也然则当何如曰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方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古方加减论》节选) 【练习】 一、简答:1.为何要对古方进行加减?2.加减古方主要根据什么?举例说明加减的方法。3.在使用古方上,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更多“古人将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现代研究显示,外用膏剂可经皮给药而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外用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用膏剂系指采用适宜的基质将原料药物制成主要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
    B.外用膏剂包括软膏剂、膏药、贴膏剂(橡胶贴膏、凝胶贴膏)和贴剂等
    C.外用膏剂起保护创面、润滑皮肤和局部治疗作用
    D.外用膏剂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
    E.软膏剂能用于有急性损伤的皮肤

    答案:E
    解析:
    本题考点是外用膏剂的特点与分类。外用膏剂系指采用适宜的基质将药物制成主要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外用膏剂包括软膏剂、膏药(黑膏药、白膏药)、贴膏剂(橡胶贴膏、凝胶贴膏)和贴剂;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作用,也可透过皮肤或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软膏剂禁用于有急性损伤的皮肤。所以选择E。

  • 第2题:

    清代名医徐洄溪将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现代研究显示,外用膏剂可经皮给药而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是指

    A.药物从基质中释放、穿透表皮、吸收入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B.药物从基质中释放、穿透皮肤进入皮下组织而产生全身作用
    C.药物进入真皮,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D.药物渗透表皮到达深部组织
    E.药物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如清代名医徐洄溪对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有几个途径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点是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有:(1)皮肤条件;(2)药物性质;(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基质的组成与性质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①基质组成、类型和性质;②基质的pH;③附加剂;④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⑤其他因素。药物透皮吸收途径:完整的表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的附属器官。一般认为,药物透过完整的表皮的角质层细胞及其细胞间隙是其吸收的主要途径,皮肤的附属器官占皮肤面积较小,不是透过吸收的主要途径。

  • 第4题:

    标点题: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干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迹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胜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有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


    正确答案: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干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有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

  • 第5题: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正治之法为()。

    • A、通因通用
    • B、寒因寒用
    • C、甚者从之
    • D、逆疾病之征象而治
    • E、顺疾病之征象而治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盖其审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此汉以前之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则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犹以药为加减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若发奔豚者用桂枝加桂汤则又以药之轻重为加减矣然一二味加减虽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著其加减之药若桂枝汤倍用白芍而加饴糖则又不名桂枝加饴糖汤而为建中汤其药虽同而义已别则立名亦异古法之严如此后之医者不识此义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则即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则即曰小柴胡汤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用猪苓泽泻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专在桂枝也去其要药杂以他药而仍以某方目之用而不效不知自咎或则归咎于病或则归咎于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乎即使果识其病而用古方支离零乱岂有效乎遂相戒以古方难用不知全失古方之精义故与病毫无益而反有害也然则当何如曰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方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古方加减论》节选) 为何要对古方进行加减?


    正确答案:对古方进行加减的原因是病症多而成方少。

  • 第7题: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攻伐其胃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蛊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释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苏轼《盖公堂记》节选)一位老人授与呼吸吐纳之法,赠与美食良药。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能体现“一病而治各不同”(  )。
    A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B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C

    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

    D

    头晕目眩

    E

    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一病而治各不同”,表明临床诊治必须结合自然环境、地域及体质差异等,灵活地运用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A项,为因时制宜原则的体现。B项,为因地制宜原则的体现。CE两项,为因人制宜原则的体现。

  • 第9题:

    问答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教。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正确答案: 翻译:管子说:“米仓和谷仓充足才能懂得礼节。”老百姓不富足却可以治理,从古到今,从来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会有人为此而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会有人为此而受冻。”(外物的)生长有时节,但使用它没有节制,那么用品就必将竭尽。古代治理天下,非常细致周到,所以那里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背离根本(农业)追求末节(工商),吃饭的太多,这是天下极大的残害。奢侈浪费的风气日日见长,这是天下极大的危害。残害和危害公然施行,没有人制止它;社稷将要倾覆,没有人拯救它。生产它的人非常少,浪费它的人非常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竭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外用膏剂,叙述错误的是(  )。
    A

    软膏剂多用于慢性皮肤病,对皮肤起保护、润滑作用

    B

    软膏剂中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C

    黑膏药可起保护、封闭和拔毒生肌等作用

    D

    黑膏药只能起局部治疗作用

    E

    橡胶贴膏不经预热可直接贴于皮肤,但药效维持时间短


    正确答案: A
    解析:
    黑膏药治疗作用广泛,贴于患处,亦可贴于经络穴位,发挥保护、封闭及拔毒生肌、收口、消肿止痛等局部作用;或经透皮吸收,发挥药物的祛风散寒、行滞祛瘀、通经活络、强壮筋骨等功效,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以弥补内服药的药力不足。

  • 第11题:


    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如清代名医徐洄溪对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不属于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的是
    A.皮肤的生理因素
    B.药物性质
    C.基质性质
    D.附加剂
    E.润滑剂

    答案:E
    解析:
    本题考点是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有:(1)皮肤条件;(2)药物性质;(3)基质的组成与性质。基质的组成与性质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①基质组成、类型和性质;②基质的pH;③附加剂;④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⑤其他因素。药物透皮吸收途径:完整的表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的附属器官。一般认为,药物透过完整的表皮的角质层细胞及其细胞间隙是其吸收的主要途径,皮肤的附属器官占皮肤面积较小,不是透过吸收的主要途径。

  • 第12题:

    清代名医徐洄溪将膏药“治里者”解释为“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现代研究显示,外用膏剂可经皮给药而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关于外用膏剂叙述错误的是

    A.软膏剂多用于慢性皮肤病,对皮肤起保护、润滑作用
    B.软膏剂中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也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C.黑膏药可起保护、封闭和拔毒生肌等作用
    D.黑膏药只能起局部治疗作用
    E.橡胶膏剂不经预热可直接贴于皮肤,但药效维持时间短

    答案:D
    解析:

  • 第13题:

    第一段:人身不过表里↑①,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②,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③,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④。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後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⑤,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⑥,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⑦,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⑧,虽终老而不悔↑⑨,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夫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⑩,不知五行之道。


    正确答案: 【注释】
    ①过:外乎。
    ②表实:谓表邪盛实。以下四句言邪实是因,正虚为果。
    ③经实:谓经脉邪盛。
    ④常:指一般规律。
    ⑤或:有时。以下四句,“有时而不中”承“或治其虚”,“有时而幸中”承“或治其实”,是为分承。意为:有时治疗病人的虚证,就不能治愈;有时治疗病人的实证,就侥幸治愈。
    ⑥实实虚虚:言谬工误治,使实证更实,使虚证益虚。《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
    ⑦纯:完全。
    ⑧渠:他。指代庸工。
    ⑨终老:年老;到老。《论衡•无形》:“终老至死。”
    ⑩鲧(gǔn滚)湮洪水:鲧,亦作“鮌”,传说为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封崇伯,奉尧命治水。他采取築堤之法,九年未平,被舜杀死在羽山。《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滔,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於羽山,化为黄熊,以入於羽渊。”另见於《楚辞•天问》等。湮,阻塞。
    【今译】人的身体不外乎表和里,气血不外乎虚和实。体表邪实的内里必定虚,内里邪实的体表必定虚,经脉邪实的络脉必定虚,络脉邪实的经脉必定虚,这是疾病的一般规律。良医治病,首先治疗病人的实证,然後再治疗他的虚证,也有不治疗他的虚证的时候。粗疏的医生治病,有时治疗病人的虚证,就不能治愈,有时治疗病人的实证,便侥幸治愈。荒谬的医生治病,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他贻误病人的形迹常常显著,所以可以抓住证据怪罪他们。只有庸医治病,完全补益病人的虚证,不敢攻治病人的实证,全社会的人都说他平和稳当,贻误病人却不显出他的形迹。他也不自己反省自己的过失,即使老死也不知悔改,并且说:“我使用补养药物,有什麽罪过呢?”病人也说:“他用补养药物补养我,他有什麽罪过呢?”即使被治死也不知道醒悟。粗疏的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庸医贻误病人最严重,如同鲧堵塞洪水,不懂得五行的道理。

  • 第14题:

    胁痛的治疗,不通而痛者属(),宜()之法使之通;不荣而痛者多属(),宜()之法使之荣。


    正确答案:实;疏导;虚;濡润

  • 第15题:

    根据正邪关系,以下采用驱邪之法的是()。

    • A、因其衰而彰之
    • B、因其重而减之
    • C、因其轻而扬之
    • D、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E、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古之所谓喘即今之所谓气促说文喘疾息也疾息谓息之疾者两经多以喘息对说正以喘为疾息息为平息故也勿作串说疾息正今之气促而又非气短之谓短气者息不必促而其气不足以息故不曰短息而曰短气息促者气不必短而其息不利于气故脉经或谓之息促而后世浑言之则遂曰气促也今之所谓喘即古之所谓上气郑注周礼上气逆气也逆气谓其逆在气则不仅贵在息人之将死有张口抬肩而逆气者此也浅者不识上气谬目为喘由是今之喘重于古之喘数倍矣岂知此喘乃是气逆苟非不治多有下之而愈者如咳逆葶苈泻肺汤症及外台备急丸症是也若疾息之喘是肺实所致宜用宣利如太阳麻黄汤症是也古人分别之严原为治法设非可苟焉而已自二症混而治法乖矣(莫枚士《研经言·释喘》) 古之所谓“喘”,当时又称()或(),症状是(),多属()所致,治法宜()


    正确答案:古之所谓“喘”,当时又称疾息或息促,症状是气促,多属肺实所致,治法宜宣利。

  • 第17题: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若云外治不可恃是圣言不足信矣矧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尤捷于内服彼种痘者纳鼻而传十二经救卒中暴绝吹耳内通七窍气之相感其神乎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仲景桂枝汤治风寒调和营卫实祖于此今以汤头还为膏药于义为反其本以为妄变古法者非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不穷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灵素而下如伤寒论金匮以及诸大家所著均不可不读即喻嘉言柯韵伯王晋三诸君所阐发俱有精思亦不可不细绎今无名师是即师也通彻之后诸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若不考其源流徒恃一二相传有效之方自矜捷径秘诀而中无所见设遇疑难之症古无传方其不坐窘者几何或知其一未知其二此虽无失而彼已阴受其损者有矣谚云医得头痛眼又瞎良工要不如是也(吴师机《理瀹骈文·略言》节选) “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句中“此”是指()


    正确答案:“外治之学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句中“此”是指外治之医理药性与内治同,且有优于内治之处。

  • 第18题:

    问答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只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正确答案: 翻译:管子说:“米仓和谷仓充足才能懂得礼节。”老百姓不富足却可以治理,从古到今,从来不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会有人为此而挨饿;一个女人不纺织,会有人为此而受冻。”(万物的)生长有时节,但使用它没有节制,那么用品就必将竭尽。古代治理天下,非常细致周到,所以那时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背离根本(农业)追求末节(工商),吃饭的太多,这是天下极大的残害。奢侈浪费风气日日见长,这是天下极大的危害。残害和危害公然施行,没有人制止它;社稷将要倾覆,没有人拯救它。生产它的人非常少,浪费它的人非常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竭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句读题: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肝膈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复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特其势虽危而未及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正确答案: 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肝膈。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复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及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