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沉吟: 枉: 存: 契阔: (2)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这句话是化用了前人的什么诗句,作者对这些诗句赋予了哪些新意。

题目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沉吟:
枉:
存:
契阔:
(2)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这句话是化用了前人的什么诗句,作者对这些诗句赋予了哪些新意。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贰:

    庸:

    及:


    正确答案:
    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庸:同“用”。  及:赶上。

  •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 第3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J加点字的含义。

    考课:

    放:

    榜:


    正确答案:
    秀:吐穗开花。  考课:考核地方官吏的政绩以定升降。  放:免。  榜:张贴。

  • 第5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指出文中的典故及用典意义。


    答案:
    解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为接纳贤才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寓意自己要向周公那样礼贤下士,才能使天下人诚心归附。

  • 第6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一是急切企盼贤才云集,二是决心礼贤下士。

  • 第7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一段文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段文字体现了哪些写作特点?


    答案:
    解析:
    比喻和典故。

  • 第8题: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正确答案:呦呦鹿鸣

  • 第9题: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写出其中一个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正确答案: 以“别离的笙箫”比喻环境和心境的“悄悄”。

  • 第10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问宝钗为什么要审问黛玉?答:因为在行酒令时,黛玉一时着急竟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里的话。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中驳斥了怎样的论点?

    正确答案: 驳斥了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招致怨谤的观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诗歌中,同属乐府诗的是()
    A

    李白《行路难》、陆游《关山月、曹操《短歌行》

    B

    王维《山居秋暝》、曹操《短歌行》、李白《行路难》

    C

    陆游《关山月》、曹操《短歌行》、屈原《国殇》

    D

    陆游《关山月》、白居易《杜陵叟》、王维《山居秋暝》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


    正确答案: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用周公礼贤下士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 第1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 第15题:

    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陈:

    所:

    会:

    之:


    正确答案:
    陈:同“阵”,布阵。  所:许,左右。  会:恰逢,正赶上。  之:到,往。

  • 第16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袭:

    盥栉:


    正确答案:
    袭:熏染。  盥栉:洗脸梳头。

  • 第17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译成现代汉语。
    (2)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
    (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哪几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解析:
    (1)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的乌鹊向南飞去。 (2)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用周公礼贤下士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3)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共建功业的心情。
    (4)这八句中,前六句都是比喻,前四句以乌鹊择枝比喻贤才寻找明主,后两句是以山不厌其高,海不厌其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

  • 第18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当:
    (2)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1)当:对着。 (2)成功地采用了比兴手法。以朝露喻人生短暂,比喻自己忧愁的连绵不绝。

  • 第19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 第20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文中驳斥了怎样的论点?


    正确答案: 驳斥了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新法招致怨谤的观点。

  • 第21题:

    下列诗歌中,同属乐府诗的是()

    • A、李白《行路难》、陆游《关山月、曹操《短歌行》
    • B、王维《山居秋暝》、曹操《短歌行》、李白《行路难》
    • C、陆游《关山月》、曹操《短歌行》、屈原《国殇》
    • D、陆游《关山月》、白居易《杜陵叟》、王维《山居秋暝》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写出其中一个比喻及其比喻意义?

    正确答案: 以“别离的笙箫”比喻环境和心境的“悄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怨诽之多……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概括这段文字的层次大意?

    正确答案: 第一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
    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王安石坚持变法,绝不改悔的决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