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①冒险性;(1分)②,面对障碍时的坚持;(1分)③对含糊不定的容忍;(1分)④接受新经验;(1分)⑤对自己有信心。(1分)
更多“简述影响个体创造力水平的人格因素。”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心理因素。


    参考答案: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动机、知识、思维、人格,都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性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动机与创造性(2)知识与创造性(3)思维与创造性(4)人格与创造性

  • 第2题:

    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答案:
    解析:
    (1) 家庭教养模式。(2) 学校教育。(3) 同辈群体。

  • 第3题:

    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答: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①智商。高智商很有创造力,反之。②领域知识。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③策略性知识。(2)人格因素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以上都是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

  • 第4题:

    简述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人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 第5题:

    试述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

  • 第6题:

    ()导致的童年期创伤会影响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 A、心理因素
    • B、家庭因素
    • C、环境因素
    • D、行为因素

    正确答案:C

  • 第7题:

    试举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
    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
    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

  • 第8题:

    简述高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特征。


    正确答案: (1)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一些抽象问题。
    (2)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
    (3)独立性强,常独立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责任心。
    (4)有较大的主动性和较少的禁止性,对新信息的接收较少防御。
    (5)有较大的坚持性和恒心。
    (6)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与抱负,希望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

  • 第9题:

    在个体差异方面,对创造力的影响,得到研究的问题有:()等等。

    • A、智力对创造力的影响、
    • B、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
    • C、性别与创造成就的关系、
    • D、天才与精神病的关系.

    正确答案:A,B,C,D

  • 第10题:

    多选题
    影响从众的因素有(  )。
    A

    群体因素

    B

    个体人格因素

    C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D

    社会规范的影响


    正确答案: D,A
    解析: 影响从众的因素包括: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

  • 第11题:

    单选题
    人格因素是个体创造力潜能发挥的()。
    A

    重要前提

    B

    本质

    C

    根本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高创造力个体的人格特征。

    正确答案: (1)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一些抽象问题。
    (2)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
    (3)独立性强,常独立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责任心。
    (4)有较大的主动性和较少的禁止性,对新信息的接收较少防御。
    (5)有较大的坚持性和恒心。
    (6)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与抱负,希望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请简述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因素。


    正确答案:

    (1)知识与创造,正相关和负相关

    (2)智力与创造

    (3)直觉与创造:直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4)人格与创造:幽默感、喜欢幻想、独立性、有好奇心等

    (5)自由与刨造,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和条件

  • 第14题:

    简述影响人格的因素。


    答案:
    解析:
    影响人格的因素有:(1)生物遗传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家庭因素; (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

  • 第15题:

    简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1)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2)生物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的方向与难易。
    (3)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
    (4)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个体的人格特征。
    (5)儿童早期经验:童年幸福或不幸的经验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6)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对人的某些特定行为具有一定解释作用。
    此题先要进行总论,再从其他五个方面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

  • 第16题:

    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
    解析: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这种制约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第17题:

    人格因素是个体创造力潜能发挥的()。

    • A、重要前提
    • B、本质
    • C、根本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请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经验;社会文化因素

  • 第19题:

    简述影响个体激励的因素。


    正确答案: (1)态度。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对象客体的感知和倾向性的方式。
    (2)信仰。一个人的信仰以两种方式影响激励。首先,人们必须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某一期望他们所做的事。其次,人们相信从事所要求的行为,对他们个人来说,有积极的后果。
    (3)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可以两种方式影响对他的激励及其随后的行为,第一种方式是价值观影响个人认为对其有吸引力的一般活动类型;第二种是价值观影响一个人对获得具体结果的激励,如金钱、地位、声望等。
    (4)需要。人们有与不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影响着他们的激励。
    (5)目标。目标为个人提供了追求的对象。有了目标,人们的行动才有动力。其次,目标还是评价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准。
    (6)公平感。成员的刺激受到组织公正与平等地对待他们的程度的影响。

  • 第20题:

    简述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法等。
    (2)学校教养因素: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各种有关创造力的训练项目、课程和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与人的创造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法等。
    (2)学校教养因素: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各种有关创造力的训练项目、课程和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与人的创造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正确答案: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这种教育环境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较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个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在个体差异方面,对创造力的影响,得到研究的问题有:()等等。
    A

    智力对创造力的影响

    B

    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

    C

    性别与创造成就的关系

    D

    天才与精神病的关系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