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民国时期,用于准驳呈请的同一答复性下行文种在不同阶段的名称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可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文种是()。


    正确答案:意见

  • 第2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 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布告”词义演化。我国古代,由官府晓谕、劝诫民众的公文,以“榜”、“示”为文种。而“布告”,只是公文表述的常用术语。作为词素的“布”字,最初涵义是:
    (1)。陈述。
    (2)。记载。如“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3)。传播。经过世世代代反复运用,“布告”中“布”的字义最终定型为“发布”。作为词素的“告”字,基本涵义为“告知”;发展涵义为“告诫”。“诰”字的涵义变化,带动了“告”字的字义发展。第一阶段,“诰”为“告”之本字。涵义仅为“告知”,故上、下均通用“诰”字。第二阶段,下对上陈述,创用“告”字;上对下告诫,才用“诰”字,故君、臣诫下之辞,都可称为“诰”。第三阶段,汉朝以来,仅皇帝之辞可称为“诰”,臣子避嫌,故官署诫下之辞,也改用“告”字。第四阶段,随着“诰”(及以后的“诰命”)。成为君命文种之一,为避免与之混淆,皇帝的诏、敕文书中表述训诫之意,也可用“告”字。布告文种确立。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1)。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
    (2)。同年11月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
    (3)。1914年5月,袁世凯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
    (4)。1916年7月,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
    布告的用途规定:
    (1)。基本用途。“官署对人民宣布(或表述为宣示)。事实”,是历次程式的一致规定。
    (2)。发展用途。“对公众有所劝诫”,这是1928年6月以来由国民政府历次《公文程式》所增加的规定。民国时期“布告”文种的两项用途规定,与古代作为公文术语的“布告”之“告”字的两项涵义,恰巧吻合。

  • 第3题:

    民国时期“咨”文种的用途有哪些?


    正确答案: 咨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平行文种。民国时期咨的用途及变化有:
    (1)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在措辞斟酌上,抑或表述为“平行各官署之间”或“地位相等官署之间”。
    (2)不同系统的高级敌体(指地位对等)官署之间。在历次公文程式中,多数未作此明确规定,而将其视为已包含于第一用途规定的文意之内。
    (3)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稍高的一方对级别、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时用之。第三项用途的咨,带有“准下行”属性。

  • 第4题:

    民国时期“状”文种主要作为()。


    正确答案:任职凭证

  • 第5题:

    民国时期咨呈的对应文种,是带有准下行属性的()。

    • A、咨付
    • B、照会
    • C、呈
    • D、咨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是()

    • A、指令
    • B、札付
    • C、批答
    • D、命令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单选题
    民国时期咨呈的对应文种,是带有准下行属性的()
    A

    咨付

    B

    照会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民国时期上级对下级呈请所作答复的下行文种是()
    A

    指令

    B

    札付

    C

    批答

    D

    命令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 布告,是始设于民国时期由官署向民众宣布事实或有所劝诫时使用的公文文种。“布告”词义演化。我国古代,由官府晓谕、劝诫民众的公文,以“榜”、“示”为文种。而“布告”,只是公文表述的常用术语。作为词素的“布”字,最初涵义是:
    (1)。陈述。
    (2)。记载。如“文、武之道,布在方、策。”
    (3)。传播。经过世世代代反复运用,“布告”中“布”的字义最终定型为“发布”。作为词素的“告”字,基本涵义为“告知”;发展涵义为“告诫”。“诰”字的涵义变化,带动了“告”字的字义发展。第一阶段,“诰”为“告”之本字。涵义仅为“告知”,故上、下均通用“诰”字。第二阶段,下对上陈述,创用“告”字;上对下告诫,才用“诰”字,故君、臣诫下之辞,都可称为“诰”。第三阶段,汉朝以来,仅皇帝之辞可称为“诰”,臣子避嫌,故官署诫下之辞,也改用“告”字。第四阶段,随着“诰”(及以后的“诰命”)。成为君命文种之一,为避免与之混淆,皇帝的诏、敕文书中表述训诫之意,也可用“告”字。布告文种确立。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1)。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
    (2)。同年11月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
    (3)。1914年5月,袁世凯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
    (4)。1916年7月,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
    布告的用途规定:
    (1)。基本用途。“官署对人民宣布(或表述为宣示)。事实”,是历次程式的一致规定。
    (2)。发展用途。“对公众有所劝诫”,这是1928年6月以来由国民政府历次《公文程式》所增加的规定。民国时期“布告”文种的两项用途规定,与古代作为公文术语的“布告”之“告”字的两项涵义,恰巧吻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我国公文文种演化发展的阶段有()。
    A

    规范文种时期

    B

    前文种时期

    C

    准文种时期

    D

    变易文种时期

    E

    文种孑遗时期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示、()、(),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

    正确答案: 布告,通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可用于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的文种是()。

    正确答案: 意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民国时期,用于准驳呈请的同一答复性下行文种在不同阶段的名称是()。

    • A、批
    • B、批答
    • C、令
    • D、训令
    • E、策令

    正确答案:A,B

  • 第14题:

    简答民国时期的签呈及其文种地位。


    正确答案:签呈是国民党政府时期行用于本机关、本系统内部,由属官呈于长官的非正规上行文种。
    就文种源流而论,签呈可视为由“呈”派生的文种。

  • 第15题:

    批是民国时期依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正确答案:准驳呈请

  • 第16题:

    试阐述民国时期呈文在不同阶段的用途变化,及其与短暂设置的上行文种详、禀、状之关系。


    正确答案:民国时期呈的用途变迁,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民国三年五月,为使公文文种设置更能体现等级观念,袁世凯将上行文种分设为“详”、“禀”、“呈”三种。而这时详、禀的用途及其与呈之关系,则又显示了这一变迁的实质。具体而言:
    (1)将“详”设置为用于下级对上级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呈”的第一个用途。
    (2)将“禀”设置为用于“人民对官署之陈请”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原属于“呈”的第二个用途。
    (3)将以“呈”为名称的公文另赋特定用途,规定官署或职官对大总统用“呈”,这时的呈实质上已异化。
    但到民国五年七月,又废除“详”、“禀”,将“呈”恢复为原基本用途。
    第二个阶段:民国十七年六月,国民政府《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将呈的第二个用途“人民对公署有所陈述”,改设为“状”文种。但在同年十一月规定中,又将这一用途归并入“呈”文种。

  • 第17题:

    民国时期上级官署对所属官员因呈请而有所指示的下行文种是()

    • A、部令
    • B、谕令
    • C、指令
    • D、训令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填空题
    批是民国时期依照古代公文而设置的用于()的答复性下行文种。

    正确答案: 准驳呈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民国时期“状”文种主要作为()。

    正确答案: 任职凭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民国时期“咨”文种的用途有哪些?

    正确答案: 咨是民国时期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的平行文种。
    民国时期咨的用途及变化有:
    (1)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同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在措辞斟酌上,抑或表述为“平行各官署之间”或“地位相等官署之间”。
    (2)不同系统的高级敌体(指地位对等)官署之间。在历次公文程式中,多数未作此明确规定,而将其视为已包含于第一用途规定的文意之内。
    (3)在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稍高的一方对级别、地位稍低的一方行文时用之。第三项用途的咨,带有“准下行”属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民国时期,用于准驳呈请的同一答复性下行文种在不同阶段的名称是()
    A

    B

    批答

    C

    D

    训令

    E

    策令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阐述民国时期呈文在不同阶段的用途变化,及其与短暂设置的上行文种详、禀、状之关系。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呈的用途变迁,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民国三年五月,为使公文文种设置更能体现等级观念,袁世凯将上行文种分设为“详”、“禀”、“呈”三种。而这时详、禀的用途及其与呈之关系,则又显示了这一变迁的实质。具体而言:
    (1)将“详”设置为用于下级对上级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呈”的第一个用途。
    (2)将“禀”设置为用于“人民对官署之陈请”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原属于“呈”的第二个用途。
    (3)将以“呈”为名称的公文另赋特定用途,规定官署或职官对大总统用“呈”,这时的呈实质上已异化。
    但到民国五年七月,又废除“详”、“禀”,将“呈”恢复为原基本用途。
    第二个阶段:民国十七年六月,国民政府《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将呈的第二个用途“人民对公署有所陈述”,改设为“状”文种。但在同年十一月规定中,又将这一用途归并入“呈”文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行文,应选择()。
    A

    呈请性文种

    B

    指令性文种

    C

    商洽性文种

    D

    讨论性文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民国时期上级官署对所属官员因呈请而有所指示的下行文种是()。
    A

    部令

    B

    谕令

    C

    指令

    D

    训令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