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更多“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校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


    答案:
    解析: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美育的功能表现为: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美育有助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2题: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第二,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第三,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地拓展人身上的这种“纯粹理想人的成分”。

  • 第3题:

    根据小学美育的特点,试论开展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对小学生实行美育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2)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这些活动包括:①举行少先队活动和班会活动;②组织艺术爱好小组活动;③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④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⑥开展健康的体育活动;⑦参观博物馆及有意义的展览;⑧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和文艺演出;⑨组织各种庆祝、联谊和比赛活动等。
    (3)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学校应当注意校园和教室的环境布置和美化,做到环境优美、干净整齐,使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师的思想行为、服饰仪表、教态教法都应表现出较高的审美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得到美的教育。
    在小学实施美育主要有如下方法:
    (1)教导法。这是小学美育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学会分辨美丑,可以迅速直接地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导可以分为“言教"和“身教”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教”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美的知识,或在审美活动中加以引导。所谓“身教”则是指教师以自身的模范或示范行为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欣赏法。欣赏法对于小学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观赏法既适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比较好地反映美的事物的特点,所以它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方法,特别要强调发挥审美想象力,体验审美的愉悦。
    (3)活动法和实践法。美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这些活动包括给学生讲故事、带学生做游戏、看电影戏剧、听音乐会、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到大自然中欣赏自然美、自己动手美化学校环境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美好的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因而也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净化他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共同享受创造美的快乐,这是别的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 第4题:

    孔子的美育思想有哪些内涵?


    正确答案: (1)美与善的统一,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功能。
    (2)“里仁为美”——遵守社会的礼教、道德。
    (3)礼乐塑造完美人格。
    (4)礼乐育人,主张中和之美。

  • 第5题:

    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正确答案: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 第6题:

    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

    • A、美育的性质
    • B、美育的特点
    • C、美育的媒介
    • D、美育的功能
    • E、美育的任务

    正确答案:A,B,D,E

  • 第7题:

    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①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示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结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读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有和人的生理同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是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②前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前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优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前移默化的影响。
    ③能动性。比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并在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美育的内涵。

    正确答案: 美育,尽管有人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型“或”美感“(即感受美),显然,美育的内容比这广泛得多,主要方面有:
    1)培养人的审美感受能力;
    2)培养人的审美认识能力;
    3)培养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4)增强人的自我完善的自觉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归纳起来,美育的内涵有()
    A

    美育是人格教育

    B

    美育是性格教育

    C

    美育是心理教育

    D

    美育是情感教育

    E

    美育是艺术教育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正确答案: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孔子的美育思想有哪些内涵?

    正确答案: (1)美与善的统一,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功能。
    (2)“里仁为美”——遵守社会的礼教、道德。
    (3)礼乐塑造完美人格。
    (4)礼乐育人,主张中和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①诉诸感性。与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示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结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读此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而举头低头”也有和人的生理同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是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②前移默化。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前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比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优国忧民之心。读了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这就是美育给我们的前移默化的影响。
    ③能动性。比如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并在主体会在参与审美活动中体现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美育的内涵。
    美育,尽管有人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型“或”美感“(即感受美),显然,美育的内容比这广泛得多,主要方面有:
    1)培养人的审美感受能力;
    2)培养人的审美认识能力;
    3)培养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4)增强人的自我完善的自觉要求。

  • 第14题: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 第15题:

    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指运用审美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人格完善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 第16题:

    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普遍性等特点。

    • A、抽象性
    • B、形象性
    • C、娱乐性
    • D、自由性

    正确答案:B,C,D

  • 第17题:

    试结合自身的实际,论述美育的基本方式。


    正确答案: (1)自然美的陶冶:多方面的熏陶与感染,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社会美的教育和影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关系到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的方向。
    (3)艺术审美帮助人们精神满足,心理愉快,懂得如何追求理想境界。

  • 第18题:

    归纳起来,美育的内涵有()

    • A、美育是人格教育
    • B、美育是性格教育
    • C、美育是心理教育
    • D、美育是情感教育
    • E、美育是艺术教育

    正确答案:A,D,E

  • 第19题:

    问答题
    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正确答案: 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正确答案: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指运用审美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人格完善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普遍性等特点。
    A

    抽象性

    B

    形象性

    C

    娱乐性

    D

    自由性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
    A

    美育的性质

    B

    美育的特点

    C

    美育的媒介

    D

    美育的功能

    E

    美育的任务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