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试述诗歌的评价标准,严羽提出的“入神”或“兴趣”说。

题目
试述诗歌的评价标准,严羽提出的“入神”或“兴趣”说。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诗歌的评价标准,严羽提出的“入神”或“兴趣”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了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说”。


    正确答案:王士禛;神韵

  • 第2题:

    试述严羽“妙悟”与“兴趣”的含义。 


    正确答案: (1) “妙悟”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又含“悟妙”之意。它一方面指在学习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靠对诗歌妙处的把握才能得其精华;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创作中,只有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才有创作的灵感,才是“妙悟”。
    (2)“兴趣”是指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与诗歌自身的意境含义不同,“兴趣”是指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 第3题: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正确答案: ①“妙悟”:即不经理性思索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之意,彻头彻尾地理解,心领神会。指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直接感受的艺术特点。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严羽提出诗“以识见为主”之后,又指出要“识”就要“妙悟”,“妙悟”是佛家用语,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引佛家大乘、小乘之说,把诗分为三等三乘:汉、魏、晋、盛唐之诗为一等大乘;中唐之诗为二等小乘;晚唐之诗为三等“声闻”“辟支果”。
    ②“悟有深浅,有分限”,这“深浅”“分限”即“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谢灵运到盛唐诗人“透彻之悟”其他人属“一知阗解之悟”还不到“上乘”。
    ③如何能做到“妙悟”?反复研读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意旨,真正对诗歌创作特点和规律大彻大悟。

  • 第4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 第5题:

    论述严羽的诗歌审美特征论。


    正确答案: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作为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自觉探索,对纠正当时诗坛流弊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材”即诗歌题材,“别材”即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即:吟咏情性。反对以知识学问为具体内容和表现对象,反对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气。他认为只有吟咏情性的诗歌,才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效果。
    (3)“趣”指艺术旨趣,“别趣”即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别趣”又名“兴趣”或“兴致”,它的具体内涵有三:第一,它要求诗歌内容必须表现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即情性,别趣以别材为前提条件。第二,要求在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趣等艺术表现上做到“不落言筌”,“无迹可求”,共同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整体,创造出透彻浑成的意境,使读者领悟到丰富的艺术旨趣。第三,别趣并不否定理性内容的存在,严羽反对的是以诗歌讲理的概念化倾向,主张将理趣寄寓在审美的境界中。
    (4)“别材别趣”说从题材内容、审美效果、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诗歌的独特规律和审美特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理关系,纠正了宋诗之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这一理论相对忽视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是其不足。

  • 第6题:

    问答题
    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诗歌要有神韵,下列提出“神韵说”的评论家是哪一位?()
    A

    司空图

    B

    严羽

    C

    王国维

    D

    王士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严羽“妙悟说”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他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禅宗所说的“道由心悟”就是说对佛理的领悟要靠心领神会,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并举孟浩然和韩愈为例,孟浩然学力不及韩愈,但论诗则韩不及孟,原因是孟“一味妙悟”。他强调“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学诗的正路,可见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
    他还把“悟”及其最高境界“入神”作为评价历代诗歌成就的标准,推崇盛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正确答案: (1)严羽的诗歌理论成就表现在①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熟参,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等理论,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创作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价目理论体系不同于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②它不但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诗学理论,还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特征及思维特征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他这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朋重要作用。
    (2)严羽的诗歌理论的表现在批判文坛时弊而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同时,却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对于古代作品,他只肯定汉魏盛唐,而对中、晚唐及当时的诗歌创作,基本予以否定,是缺乏发展眼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严羽的)“兴趣”说

    正确答案: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了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说”。

    正确答案: 王士禛,神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正确答案: (1)严羽提出“别材别趣”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题材,不同于书本的知识 、学问;诗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议论著作以阐明道理为宗旨。这个特殊的旨趣(兴味、兴会),也就是审美感受。他对诗歌的审美特性与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相当自觉和深刻的。他既认识到诗歌所遵循的思维规律不同于议论说理,但并非排斥理性认识。把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思维规律如此明确和系统的阐述,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尚属首次。
    (2)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即要靠心领神会,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并举孟浩然和韩愈为例,孟浩然学力不及韩愈,但论诗则韩不及孟,原因是孟“一味妙悟”。他强调“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学诗的正路,可见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他还把“悟”及其最高境界“入神”作为评价历代诗歌成就的标准,推崇盛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论,正是诗歌的形象思维的规律,说得如此具体明了,且有条理,亦大体得当,是前人所未发。但把历代诗歌与佛教门派生硬比附,又反而弄巧成拙。
    (3)提倡“以盛唐为法”。严羽认为: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概括出盛唐诗时代风格: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相当准确。他力倡盛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认为盛唐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思维规律,二是盛唐之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追慕盛唐气象,瞧不起孟郊、贾岛和“四灵”苦寒狭小的诗风。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突破儒家诗论传统的影响,自学地捍卫诗歌的审美特性,对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但他阐述诗歌的审美特性尽管有时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但未能从根本上着眼,故难免给人有迷离恍忽之感;所倡“以盛唐为法”又过于绝对,成为明清时期复古拟古的先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歌要有神韵,下列提出“神韵说”的评论家是哪一位?()

    • A、司空图
    • B、严羽
    • C、王国维
    • D、王士祯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严羽的)兴趣说


    正确答案: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 第15题:

    试述严羽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别才、别趣”说


    正确答案: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才”指主体特征,即指诗人具有感动客体和创造,具有审美特点的作品和特殊能力;“别趣”指客体特征,即指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和韵味。诗是“吟咏情性”的,有自身的特性,要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感受,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要经读者以审美感受,就不能以阐述道理为宗旨。要做到这些,在表达上必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才能达到“空中之间,相中这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最高境界,作品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一个诗人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和所得到的学问贯注到艺术创作的形式之中,融会贯通把所要阐述的观点,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艺术品之中,以感性的形式诉诸于人的感官,才能表现出“兴趣”,才是真正的“妙悟”。

  • 第16题:

    ()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著《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正确答案:王士禛;赵执信

  • 第17题:

    如何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正确答案:(1)严羽的诗歌理论成就表现在①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熟参,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等理论,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创作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价目理论体系不同于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②它不但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诗学理论,还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特征及思维特征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他这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朋重要作用。
    (2)严羽的诗歌理论的表现在批判文坛时弊而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同时,却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对于古代作品,他只肯定汉魏盛唐,而对中、晚唐及当时的诗歌创作,基本予以否定,是缺乏发展眼光的。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严羽“妙悟”与“兴趣”的含义。

    正确答案: ⑴“妙悟”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又含“悟妙”之意。它一方面指在学习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要靠对诗歌妙处的把握才能得其精华;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创作中,只有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才有创作的灵感,才是“妙悟”。⑵“兴趣”是指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与诗歌自身的意境含义不同,“兴趣”是指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填空题
    ()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著《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正确答案: 王士禛,赵执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诗歌的评价标准,严羽提出的“入神”或“兴趣”说。

    正确答案: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的好坏,主要看能否写出“兴趣”,写出“兴趣”诗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即“入神”,严羽评价诗的最高标准是“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入神”之诗尽善尽美,无可指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严羽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问题提出了“别才、别趣”说

    正确答案: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才”指主体特征,即指诗人具有感动客体和创造,具有审美特点的作品和特殊能力;“别趣”指客体特征,即指诗歌作品所具有的审美特点和韵味。诗是“吟咏情性”的,有自身的特性,要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感受,不能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要经读者以审美感受,就不能以阐述道理为宗旨。要做到这些,在表达上必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才能达到“空中之间,相中这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最高境界,作品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一个诗人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和所得到的学问贯注到艺术创作的形式之中,融会贯通把所要阐述的观点,所要表达的思想融入艺术品之中,以感性的形式诉诸于人的感官,才能表现出“兴趣”,才是真正的“妙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严羽在诗歌创作途径上,提出了“妙悟”说

    正确答案: ①“妙悟”:即不经理性思索直接达到事物的本质之意,彻头彻尾地理解,心领神会。指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直接感受的艺术特点。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要掌握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严羽提出诗“以识见为主”之后,又指出要“识”就要“妙悟”,“妙悟”是佛家用语,严羽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引佛家大乘、小乘之说,把诗分为三等三乘:汉、魏、晋、盛唐之诗为一等大乘;中唐之诗为二等小乘;晚唐之诗为三等“声闻”“辟支果”。
    ②“悟有深浅,有分限”,这“深浅”“分限”即“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谢灵运到盛唐诗人“透彻之悟”其他人属“一知阗解之悟”还不到“上乘”。
    ③如何能做到“妙悟”?反复研读最上乘的作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合,领会作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意旨,真正对诗歌创作特点和规律大彻大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