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优良传统:
    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
    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 第2题:

    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正确答案: 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
    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
    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
    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 第3题:

    请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的主要原因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经验。


    正确答案: 江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我们近代实施的一些大水利技术,可谓高峡出平湖,非常雄伟,技术也先进,但不出数年,泥沙淤积,水位提高,造成上游被淹。这些技术即便不算是完全失败,但至少可以说是没有达到规划设计的要求。

  • 第4题:

    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经验对今天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正确答案: 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是很有特色的。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管自己。其做法主
    要有两点。
    其一,在学生中实行学长制;就是启用优秀学生为学长,在学生中负指导之责,并分工管理一项工作。这一点对现在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班级中选优秀学生作班长,负责协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及各科的科代表等,都各负其责,即使老师有事耽误一点时间,班上的教学活动也能照常进行。
    其二,在万木草堂中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这在当时是一项十分有见地的管理思想。人文环境的建设,就是要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学校及班级的凝聚力。这在现阶段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管理思想。例如,在校园设有德育长廊,文化长廊等,每星期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每天在校门进行“养成教育小天使”值日,杜绝闲杂人员、仪表不整齐的学生及乱丢杂物的学生入内,这种人文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 第5题: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正确答案: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 第6题:

    邹韬奋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以及对我们现在的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1)邹韬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2)其报刊活动:
    ①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②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1932-7建立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分开,以保存实力;
    ④1933-7至1935-8游历欧美,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创办《大众生活》;
    ⑤1936-3-7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
    ⑥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办《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份日报。同时创刊的有《生活日报星期赠刊》;
    ⑦1936-8-23在上海创刊《生活星期刊》。“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
    (3)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还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报刊思想:
    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
    大目标的工具
    ②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造就报刊的个性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编辑的四个条件: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畅达;至少精通一种外语。

  • 第7题:

    问答题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优良传统:
    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
    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的写作教学有哪些经验时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正确答案: 注重基本功训练;多渎多改多写;从模仿入手学作文;先放后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试述这些经验对今天有何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 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名人名家正确处理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对今天的大学生有何启示借鉴?

    正确答案: (一)爱情应以学习和事业为中心,促进事业发展;
    (二)爱情应以情感和理想为基础,自觉担当责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经验对今天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正确答案: 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是很有特色的。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管自己。其做法主
    要有两点。
    其一,在学生中实行学长制;就是启用优秀学生为学长,在学生中负指导之责,并分工管理一项工作。这一点对现在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班级中选优秀学生作班长,负责协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及各科的科代表等,都各负其责,即使老师有事耽误一点时间,班上的教学活动也能照常进行。
    其二,在万木草堂中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这在当时是一项十分有见地的管理思想。人文环境的建设,就是要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学校及班级的凝聚力。这在现阶段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管理思想。例如,在校园设有德育长廊,文化长廊等,每星期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每天在校门进行“养成教育小天使”值日,杜绝闲杂人员、仪表不整齐的学生及乱丢杂物的学生入内,这种人文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

    正确答案: 邹韬奋的新闻活动。
    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3月,积极筹划出版《永生》周刊,鉴于国民党压迫,由金仲华主编。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23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香港迁回上海,改名《生活星期刊》继续出版。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子事件”中,邹韬奋被捕狱。
    (一)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
    (二)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
    (三)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
    第一,“促膝谈心”。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
    第二,“明显畅快”。使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妇女们,孩子们,工友们,农夫们,都能看懂生活日报。
    (四)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第一,言论上的独立精神。
    第二,工作上的敬业精神。
    第三,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
    (五)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
    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
    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
    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 第14题:

    著有《中国救荒史》的当代杰出新闻工作者是()

    • A、邓拓
    • B、邹韬奋
    • C、范长江
    • D、邵飘萍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名人名家正确处理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对今天的大学生有何启示借鉴?


    正确答案: (一)爱情应以学习和事业为中心,促进事业发展;
    (二)爱情应以情感和理想为基础,自觉担当责任。

  • 第16题:

    新闻评论工作要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有哪些基本做法?


    正确答案: 要坚持新闻评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就必须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般可采取三个“结合”和组织集体写作的办法。
    (1)三个“结合”
    ①上下结合,也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就报社内部来讲,针对重要评论,总编辑、副总编辑等主要领导从明确主题、撰写提纲到最后定稿,都要给予具体指导。领导同志的思想政策水平和对全局情况的把握是写好评论的有利条件。
    ②点面结合,也就是评论部(组)同志和全编辑部同志相结合
    搞好评论工作,光依靠专业评论人员还不行,还要发动编辑部其他各部(组)的同志关心评论工作,努力造成一个人人出题目、个个写评论的局面。
    ③内外结合,也就是报社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结合
    在报社外,应约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真知灼见的同志担任特约评论员,应组织党委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报纸写评论,应有在社会各方面有影响的评论家,还应积极吸引广大读者在报纸上对各种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评论。
    (2)组织集体写作
    通常情况下,这种办法不宜也不必过多采用,但撰写一些应急的重要评论,这确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组织集体写作,一定要坚持集体研究,从确定论题、选择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认真的充分的讨论。这种方法的优点:一是快,二是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三是带徒弟的一种方法。

  • 第17题:

    中国古代的写作教学有哪些经验时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正确答案:注重基本功训练;多渎多改多写;从模仿入手学作文;先放后收。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邹韬奋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邹韬奋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优良传统:
    1)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2)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3)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4)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借鉴作用:
    1)在报刊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的最新“精神食粮”。
    2)尽心竭智的处理好读者来信。
    3)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组织生态学与演进理论的观点对组织学习和创新有何借鉴作用?

    正确答案:
    组织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组织具有相对惯性的特点。组织相对环境的变化反应很慢,它通过在组织内部发展了很多规则来提高可靠性并使得组织更容易承担责任。组织结构上的可复制性导致了高的可靠性和责任。体现组织结构的角色、权威和信息联系机制等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保证可靠性和责任,它必须日复一日地复制自己,使组织具有很高惯性,而选择压力使具有更高惯性的组织生存下来了。
    演进理论认为组织的自我发展在稳定的环境中比处在变动的环境之中要好;即使是在变动之中,多数相同的发展方向比其他方向要更好些,他们描述组织功能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惯例”,惯例指企业的规则或行为准则。惯例解释了为什么组织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惯例就好比是生物学中的基因,是被环境选择的“组织基因”,也称之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知识库。惯例是组织的记忆,也是组织的“调解人”。
    组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组织基因(惯例)的开启与关闭(创建与弃用)。把基因组(惯例)的“盖子”开得越大(与组织环境的互动越频繁),经验对基因(惯例)的影响似乎就越强。控制基因组开关过程的开关称作启动子。而在组织惯例的变革中发挥这一作用的则是组织的机制。组织惯例与组织行为互为因果关系。由于惯例的改变将打破已有的平衡,则组织的惯例被各种既得利益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组织生态学与组织演进理论的惯性和惯的观点给组织学习和创新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找到尽可能与惯例相同或邻近的点作为组织学习和创新的突破口,这是障碍最小的途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的主要原因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经验。

    正确答案: 江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我们近代实施的一些大水利技术,可谓高峡出平湖,非常雄伟,技术也先进,但不出数年,泥沙淤积,水位提高,造成上游被淹。这些技术即便不算是完全失败,但至少可以说是没有达到规划设计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正确答案: 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
    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
    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
    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
    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正确答案: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