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试述庄子的道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正确答案: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 第2题:

    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正确答案: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其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再次,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上。
    最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极为有限的,因而求知是无意义的。

  • 第3题:

    试述庄子


    正确答案: (1)庖丁解牛:1.体现了对神的重视;2.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游刃有余,技近乎道。(2)解衣盘礴-----艺术创作的真谛。1.无论是作画还是学习,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2.画家要有自我个性。
    (3)庄周梦蝶

  • 第4题:

    简述庄子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第一,“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第二,“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第三,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第四,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 第5题:

    试述庄子的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的思想与他的哲学主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为了便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先叙述一下他在哲学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样,庄子也是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最高范畴的。但是比起老子来,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的论述,“内篇”《大宗师》中突出地说明了“道”的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理念性。这固然表现出彻底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其思想实质则要说明社会、人生以至于万事万物都不是确切存在的,人的感知世界的本质是空幻和虚无的。“外篇”《知北游》中借助寓言对“道”作了形象的描绘,指出了“道”所具有的真实可感、无处不在的物质性特征,但是,在庄子思想中,“道”始终被当作里娘的最高存在形态,它一旦产生万物并体现其中,就已经落入次一等状态,人么若执着与万物的分际,辨别其是非,就简直诗对大道的破坏。
    从上述的哲学的主张出发,庄子最终建立起一套精致的“齐同万物”“物我合一”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论。首先,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独立的性质。其次,庄子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样是相对的,认识的结果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最后,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诸子学派纷纭烦乱的好辩风气而发的。所以他尽管很反对儒墨各家的主张,而《庄子》书中并没有多少直接、正面批驳其学说的内容建立在以上哲学观念。

  • 第6题:

    试述《庄子》的研究概况。


    正确答案: 两汉学者中,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非常重视庄子学说,但现存<淮南子>一书引录,阐发《庄子》文句达十余处,而且据《文选》李善注可知他们还著有《庄子要略》和《庄子后解》等书,刘安及其门客应当被视为《庄子》的最早研究者。稍后司马迁阅读到“十余万言”的庄子著作,在《史记》中专门为他作了一篇传记。杨雄批评庄子“荡而不法”。班嗣则称道他的“大道”“可贵”,表明学者们对庄子思想的评价已经各异奇趣,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刘向编定《庄子》一书,为此后庄子学说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魏晋南北朝诗《庄子》思想被最大限度接收,发挥并加以积极实践的时代,《庄子》作为鼓动玄学思潮的主要著作,与《周易》《老子》一起被成为“三玄”。当时,还出现了“竹林七贤”“荆州八达”等一批庄子学说的信仰者。老庄哲学及其衍生思想自此成为“儒”“释”两家不得不正视的重要力量。据《经典释文》和《》隋文,经籍志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出现的注解《庄子》的著作有近百种之多,较为著名的是向秀、郭象、司马彪、即崔、李颐等人的注本。出郭象注本流传后世外,其他各书多以散佚,只有一些片段材料尚保存于《经典释文》中。
    隋唐五代四百多年中,道教隆盛,庄子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向,主要表现为道家经典向道教教义转化,庄子学说与佛学思想融合认为禅宗等方面,这一时期注释《庄子》的著作较少,比较有影响的主要诗初唐年间号称西华法师的道士成玄英所作的《庄子疏》三十卷,其书虽以郭注为本,实为牵合佛家名相,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时代思潮,此外,唐代文学家普遍喜欢《庄子》,他们在诗文中对庄子理论多有新颖的理解和阐发。
    中唐以后,“三教并行”的思想意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儒学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宋、明时期以儒说庄的学术思路。王安石和苏轼看陈这一思路的开创者,两人都是习染道家学说,深嗜老庄的文坛领袖,以他们为核心先后形成的两个文人集团不仅积极参与重新阐释《庄子》的工作,而且影响深远,造成了非常突出的庄子“儒学化”的思潮。宋人所撰《庄子》注本有近50种之多,有半数以上的著作尚存较多篇幅,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吕惠卿、陈景元、林希逸即禇伯秀等人的成果。
    明、清两代的学者除了继续从事庄子“儒学化”的工作以外,还在研究中远承唐人遗风,努力以佛禅解庄,同时,从散文写作方法角度评点《庄子》文章特色的著作也大量涌现,其中可以举出归有光、文震孟的《南华真经评注》谭元春《南华经发明》宣颖《南华经解》胡文焕《庄子独见》以及林云铭的《庄子因》等现代以来对于《庄子》的研究,大多诗围绕其哲学思想的评价展开的,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曾经因为庄子思想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诡辩还是辨证法等问题而发生国激烈的争论。对于庄子文学的研究,前文已经略有涉及,今年的主要成果有阮忠《庄子创作论》和白本松《先秦寓言始·第五章·浪漫主义寓言》等。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叶海烟先生认为:在道论上,庄子对老子的超越在于()。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庄子》的研究概况。

    正确答案: 两汉学者中,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非常重视庄子学说,但现存<淮南子>一书引录,阐发《庄子》文句达十余处,而且据《文选》李善注可知他们还著有《庄子要略》和《庄子后解》等书,刘安及其门客应当被视为《庄子》的最早研究者。稍后司马迁阅读到“十余万言”的庄子著作,在《史记》中专门为他作了一篇传记。杨雄批评庄子“荡而不法”。班嗣则称道他的“大道”“可贵”,表明学者们对庄子思想的评价已经各异奇趣,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刘向编定《庄子》一书,为此后庄子学说的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魏晋南北朝诗《庄子》思想被最大限度接收,发挥并加以积极实践的时代,《庄子》作为鼓动玄学思潮的主要著作,与《周易》《老子》一起被成为“三玄”。当时,还出现了“竹林七贤”“荆州八达”等一批庄子学说的信仰者。老庄哲学及其衍生思想自此成为“儒”“释”两家不得不正视的重要力量。据《经典释文》和《》隋文,经籍志等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出现的注解《庄子》的著作有近百种之多,较为著名的是向秀、郭象、司马彪、即崔、李颐等人的注本。出郭象注本流传后世外,其他各书多以散佚,只有一些片段材料尚保存于《经典释文》中。
    隋唐五代四百多年中,道教隆盛,庄子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向,主要表现为道家经典向道教教义转化,庄子学说与佛学思想融合认为禅宗等方面,这一时期注释《庄子》的著作较少,比较有影响的主要诗初唐年间号称西华法师的道士成玄英所作的《庄子疏》三十卷,其书虽以郭注为本,实为牵合佛家名相,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时代思潮,此外,唐代文学家普遍喜欢《庄子》,他们在诗文中对庄子理论多有新颖的理解和阐发。
    中唐以后,“三教并行”的思想意识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儒学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了宋、明时期以儒说庄的学术思路。王安石和苏轼看陈这一思路的开创者,两人都是习染道家学说,深嗜老庄的文坛领袖,以他们为核心先后形成的两个文人集团不仅积极参与重新阐释《庄子》的工作,而且影响深远,造成了非常突出的庄子“儒学化”的思潮。宋人所撰《庄子》注本有近50种之多,有半数以上的著作尚存较多篇幅,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吕惠卿、陈景元、林希逸即禇伯秀等人的成果。
    明、清两代的学者除了继续从事庄子“儒学化”的工作以外,还在研究中远承唐人遗风,努力以佛禅解庄,同时,从散文写作方法角度评点《庄子》文章特色的著作也大量涌现,其中可以举出归有光、文震孟的《南华真经评注》谭元春《南华经发明》宣颖《南华经解》胡文焕《庄子独见》以及林云铭的《庄子因》等现代以来对于《庄子》的研究,大多诗围绕其哲学思想的评价展开的,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曾经因为庄子思想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诡辩还是辨证法等问题而发生国激烈的争论。对于庄子文学的研究,前文已经略有涉及,今年的主要成果有阮忠《庄子创作论》和白本松《先秦寓言始·第五章·浪漫主义寓言》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庄子的道论。

    正确答案: 第一,庄子认为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
    第二,概念是静止的,无法表达变化。
    第三,庄子认为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正确答案: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其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再次,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上。
    最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极为有限的,因而求知是无意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这是(  )的哲学思想。
    A

    老子

    B

    庄子

    C

    王充

    D

    王弼


    正确答案: B
    解析:
    王弼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表明了王弼思想的道家倾向。这也是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之一。王弼把“生”看做是“有”(物)与“有”(物)之间的关系;“无”对于“有”不是一种“生”的关系,而只是使全体的“有”得以存在的根据。王弼认为“无”的提出以及“无”与“有”的关系问题,已经被转换成为一个认识问题、一个逻辑问题。

  • 第13题:

    《庄子·齐物论》论“齐物”,主旨在于()

    • A、万物的本质不同
    • B、万物的形式无别
    • C、基于道的立场,万物有别
    • D、基于道的立场,万物无别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正确答案: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 第15题:

    简述庄子论审美三境界:“惧”、“怠”、“惑”。


    正确答案:“惧”,是指对一个陌生国度的初步感受,是对一个不可知世界的无知,由神秘感产生的某种恐惧之心和动荡不安之情 。“怠”,则是理性思维常态被某种不可捉摸的力量突然垂直切断、在审美对象面前目瞪口呆之状 。“惑”,完全被对象的美所震慑,无力把迷人的幻想转归于任何概念,而追随着音形乐律与无极宇宙升降、随意驰骋,自由漂移,进入若惑若愚的境界,这是审美经验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 第16题:

    庄子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第一,“仁义”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第二,“举贤”、“任智”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第三,教育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第四,社会控制对社会自然秩序的影响。

  • 第17题: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正确答案: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易传》和《老子》的道器关系论。

    正确答案: 《易传》和《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开拓者,综合它们对于形而上下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出道器范畴最基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道上器下。道在“上”意味着它无形、无名、无象,超越了人的感觉经验范围,不能为人所感知,只能“勉强”地被规定和认识。而器在“下”亦即有形,包括人可以感知的一切个别事物和具体存在。器以有形、有名、有象之“有”为基本的特色。人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比较、分析概括等各种认识活动。
    其次,道先器后。《老子》有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而道生万物也就是道在器先,道为器母,“道”的这种先在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性质。由于道器也可以表述为无有,故又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有可以生万物,器可以生器,但最初之有却不能自生,它只能由道或无而来。《易传》不淡无生有,但却提出了一个“盖取诸”某卦而制器物的观象制器说。人们所以能够创制器,首先是他能够观象而悟道,再据道而制器。宇宙间的任何具体事物,自生成时便自动带上了道的属性,道器统一于具体事物之中。
    再次,道无为而用不穷。无论是道上器下,还是道先器后,问题的实质都在于道决定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制有为的论断揭示了中国哲学本体范畴非人格非意志性的特点,老子称它为“玄德”。道是事物作用的不竭源泉和宗主。在庄子那里,则以“本根”的概念对此做出了新的概括。天地万物都为道或本根所生成并受其制约,但本根作为有无和合的存在又体现于变化的世界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庄子

    正确答案: (1)庖丁解牛:1.体现了对神的重视;2.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游刃有余,技近乎道。(2)解衣盘礴-----艺术创作的真谛。1.无论是作画还是学习,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2.画家要有自我个性。
    (3)庄周梦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庄子》的文学类型。

    正确答案: 庄子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语言艺术大师,但从文学类型方面考察《庄子》一书,我们还是应当确认它属于寓言文学的范畴,《庄子》一书对于思想学说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数量众多的寓言实现的.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这些寓言固然像捉兔捕鱼的”蹄””筌”一样,得到了鱼/兔,”蹄”“筌就成为多余;既然领会了高深的思想,语言就应该忘掉或抛弃。但是《庄子》寓言不但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艺术成就十分突出,两者相得益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组成庄子著作的主体部分,也形成其文学特色的主要方面。
    概括地说,《庄子》寓言故事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抽象的哲学观念的形象阐述哦;第二类是对具体的生活、学习、以及技艺等哲理的寄寓性表达;第三类则集中于对人的现实处境与社会状况的逼真描写
    第一类寓言在《庄子》书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人们比较熟悉的《鲲鹏互化》意在演述宇宙人生的无限;“庖丁解牛”则是宣讲顺应天理,养生穷年思想的寓言;庄子与东郭子的绥化诗形象阐述哲学概念—“道”的有名故事;孔子与颜回讨论“心斋”“坐忘”的两段寓言和“悠、忽为混沌凿七窍”的故事也都有同样的性质,诗这一类寓言中的精品。
    第二类寓言不但数量算得上最多,而且也大多为人熟知,像《逍遥游》篇中“不龟手之药”诗讲用小与用大的不同;“大树之樗”是讲无用之用,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再由“望洋兴叹”“邯郸学步”“佝偻承蜩”“梓庆削木”以及“运斤成风”“材与不材”等寓言说明处世和学习的道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历来为读者所称道。此外,《庄子》书中遂于体道之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生存状态和完美人格的多方面的形象描绘其实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也应归入此类。
    第三类寓言在《庄子》书中虽然数量不多,却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形成庄子文学的批判精神。在庄子看来,现实的人间社会i乌烟瘴气,污浊不堪,而其所以如此,往往由于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利欲熏心所致。同时,庄子还这出虚伪狡诈、唯利是图的社会关系对人类心灵造成的危害。这类寓言尤其以“蜗角之战”“儒以诗礼发冢”“神龟见梦”“曹商使秦”“朝三暮四”“惠子相梁”“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等最为有名。下面列举《外物》篇所载“儒以诗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庄子的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的思想与他的哲学主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为了便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先叙述一下他在哲学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样,庄子也是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最高范畴的。但是比起老子来,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的论述,“内篇”《大宗师》中突出地说明了“道”的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理念性。这固然表现出彻底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其思想实质则要说明社会、人生以至于万事万物都不是确切存在的,人的感知世界的本质是空幻和虚无的。“外篇”《知北游》中借助寓言对“道”作了形象的描绘,指出了“道”所具有的真实可感、无处不在的物质性特征,但是,在庄子思想中,“道”始终被当作里娘的最高存在形态,它一旦产生万物并体现其中,就已经落入次一等状态,人么若执着与万物的分际,辨别其是非,就简直诗对大道的破坏。
    从上述的哲学的主张出发,庄子最终建立起一套精致的“齐同万物”“物我合一”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论。首先,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独立的性质。其次,庄子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样是相对的,认识的结果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最后,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诸子学派纷纭烦乱的好辩风气而发的。所以他尽管很反对儒墨各家的主张,而《庄子》书中并没有多少直接、正面批驳其学说的内容建立在以上哲学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正确答案: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既然"言不尽意",那么,相比于意来,言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庄子·齐物论》论“齐物”,主旨在于()
    A

    万物的本质不同

    B

    万物的形式无别

    C

    基于道的立场,万物有别

    D

    基于道的立场,万物无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