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题目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相似考题
更多“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相关问题
  • 第1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 第2题:

    人到了垂暮之年时,具体会有哪些痛苦?对此你有何体会?请以你自己或身边人为例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人老了以后,皮肤、头发、骨骼等都会加速退化,他们虽渴望欲妙受用,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身体风脉衰退,以至于承受力、忍耐力极其薄弱;常受众人欺辱,感到万分绝望,徒生苦恼;身体四大紊乱,故要遭受百病萦身、多重损恼的折磨;行住坐卧、活动活动也是气喘吁吁,感困难重重,做什么事情都很费劲...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会逐渐衰退,再香再好的食品也消化不了,就算是自己年轻时最好听的东西,此时也没了胃口,我们身边的一些老人就是这样,平时好象只要容易吃下去的食物就可以了,没有要求。眼部肌肉变得越来越无力,眼睛的聚集能力开始下降,这时候视力减退,老眼昏花,根本看不清远处的景物或细小的物体,菩提学会的一些老菩萨虽然戴着老花眼镜,但还经常说看不清仪轨上的字。老年人耳根衰退,无论别人说话多大声,都听不清楚,因此跟身边一些老人交流很困难...

  • 第3题:

    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 第4题:

    为什么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因为我们如今有幸获得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并依靠上师诸佛的加持,不敢说完全精通浩如烟海的大经大论,但已知晓取舍的要点,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依止善知识、轮回痛苦、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等基本法要,所以自由自在的此刻,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也是下堕深渊或上升天堂的交界点。

  • 第5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 第6题:

    问答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不应该生嗔心,更不应该损害众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正确答案: 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现在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

    正确答案: 因为我们如今有幸获得如意宝般的暇满人身,并依靠上师诸佛的加持,不敢说完全精通浩如烟海的大经大论,但已知晓取舍的要点,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依止善知识、轮回痛苦、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等基本法要,所以自由自在的此刻,是计划永远快乐或永远痛苦的警戒线,也是下堕深渊或上升天堂的交界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为什么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进入大乘修行之后,以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为了一切众生处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有疲厌痛苦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魔障?你对此有哪些认识?

    正确答案: 在闻思修行过程中,故意断传承,或者不愿意修行,就是所谓的魔障。以前莲花生大士对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过一个殊胜教言:“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魔障。”譬如,你本想听一个传承,有人劝你不要听,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魔障。魔障不一定非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有时候它也会显现为语言亲切的道友,或者慈悲体贴的上师,表面上对你非常关心,你听到他的话语后,三四天都睡不着觉,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闭眼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但如果对你的修法造成违缘,那不论他是什么形象,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都叫做魔障,所以对此理当谨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大乘显宗有单独的修行法吗?

    正确答案: 有。小乘声闻、缘觉,通过修习小乘戒、定、慧,达到四圣果的破悟境界;大乘菩萨以菩提发心入道,修六度,即福慧双资粮,达到破悟的最高境界——成佛。
    显宗的修法就是弥勒《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所开示的那些道法。
    汉传佛教净土宗,也是一种显宗的修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世人追求的快乐,与修行人追求的快乐有何本质上的差别?明白此理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做?


    正确答案: 世人勤求安乐,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而修行人修学佛法,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
    明白此理之后,我们在自由自在之时,应精进努力行持善法。若不脚踏实地付诸实际行动,安乐不会自动地降临,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摆在面前,如果不自己动手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尝到美味。

  • 第14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 第15题:

    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正确答案: 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 第16题:

    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魔障?你对此有哪些认识?


    正确答案:在闻思修行过程中,故意断传承,或者不愿意修行,就是所谓的魔障。以前莲花生大士对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过一个殊胜教言:“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魔障。”譬如,你本想听一个传承,有人劝你不要听,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魔障。魔障不一定非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有时候它也会显现为语言亲切的道友,或者慈悲体贴的上师,表面上对你非常关心,你听到他的话语后,三四天都睡不着觉,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闭眼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但如果对你的修法造成违缘,那不论他是什么形象,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都叫做魔障,所以对此理当谨慎!

  • 第17题:

    大乘显宗有单独的修行法吗?


    正确答案: 有。小乘声闻、缘觉,通过修习小乘戒、定、慧,达到四圣果的破悟境界;大乘菩萨以菩提发心入道,修六度,即福慧双资粮,达到破悟的最高境界——成佛。
    显宗的修法就是弥勒《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所开示的那些道法。
    汉传佛教净土宗,也是一种显宗的修法。

  • 第18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正确答案: 《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世人追求的快乐,与修行人追求的快乐有何本质上的差别?明白此理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做?

    正确答案: 世人勤求安乐,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而修行人修学佛法,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
    明白此理之后,我们在自由自在之时,应精进努力行持善法。若不脚踏实地付诸实际行动,安乐不会自动地降临,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摆在面前,如果不自己动手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尝到美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

    正确答案: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

    正确答案: 本来政治、经济、军事等世间话题,能引发诸多贪嗔痴恶念,修行人应尽量断绝。但在弘法利生过程中,为了调伏和度化某些众生,可以随顺他们谈这些话题。虽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但如果真正能利益众生,也有一些开许。不过这时候一定要慎摄身心,断除贪执心念,以警醒之心恒念正法,观察外境如梦如幻的本质,而不为喧闹外境所转。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