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这话是颜渊说的。

题目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这话是颜渊说的。


相似考题
更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这话是颜渊说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正确答案:B,D

  • 第2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其中“处”的含义是()

    • A、安处
    • B、处理
    • C、处置
    • D、名词,处所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哪位诗人提出的?


    正确答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韩愈提出的。

  • 第4题:

    翻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正确答案: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们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借什么成就名声?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违背仁德的,在急遽苟且之时也必定这样,在倾覆流离之际也必定这样。”

  • 第5题:

    翻译: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高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 第6题:

    以下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 A、且贫者,士之常
    • B、庸夫锦衣,不称其服也
    • C、人之所美者,及时也
    • D、天,阳也
    • E、夫行,本也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释义正确的是()
    A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河流。)

    B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接受。)

    C

    他日,公享之。(享:享受。)

    D

    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关于此句下面的解释或说明比较恰当的有()。
    A

    此句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有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掉它。”

    B

    此句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搞得困顿不堪呢!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精疲力竭了。

    C

    此句出自《老子》。

    D

    此句出自《论语》。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其中“处”的含义是()
    A

    安处

    B

    处理

    C

    处置

    D

    名词,处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正确答案: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缺乏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没有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是受而不避的。 君子内心离开仁的修养,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望?君子的内心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即使在最仓促急迫的时刻也一定能够保持仁者的风范,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能够保持仁的修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阙:欠缺 

    B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综:综合 

    C

    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赡:充足 

    D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沉湎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综:通晓。
    【答案】B

  • 第12题:

    问答题
    翻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

    正确答案: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释义正确的是()

    •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河流。)
    • 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接受。)
    • C、他日,公享之。(享:享受。)
    • D、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尤其。)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子路曰:“不仕无()。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义;义

  • 第15题:

    翻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


    正确答案: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 第16题:

    翻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正确答案: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缺乏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若没有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是受而不避的。 君子内心离开仁的修养,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望?君子的内心不会有一顿饭的时间违背仁,即使在最仓促急迫的时刻也一定能够保持仁者的风范,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能够保持仁的修为。”

  • 第17题:

    下列符合“重义轻利”的描述是()

    • A、"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 B、"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C、"君子寓于义,小人喻于利"
    • D、"兼相爱,交相利"
    • E、"礼以行义,义以生利"

    正确答案:A,B,C,E

  • 第18题:

    单选题
    以下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A

    且贫者,士之常

    B

    庸夫锦衣,不称其服也

    C

    人之所美者,及时也

    D

    天,阳也

    E

    夫行,本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下列符合"重义轻利"的描述是()。
    A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B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C

    君子寓于义,小人喻于利

    D

    兼相爱,交相利

    E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


    正确答案: A,B,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皇甫谧勤奋钻研的一组是() ①修身笃学,自汝得之②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③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④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⑤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⑥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⑤⑥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①是叔母的教诲,④是皇甫谧的性格。
    【答案】C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正确答案: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们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道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借什么成就名声?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违背仁德的,在急遽苟且之时也必定这样,在倾覆流离之际也必定这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翻译以下文言文: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名声而广泛结交,皇甫谧认为“不是圣人,哪能做官交友博取好名?住在乡村照样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自己并非圣人,又何必去与达官贵人结交,为公事忙碌从而得到好名声呢?”于是,皇甫谧写了《玄守论》来回答劝他广泛结交的人。他在《玄守论》里写道: ,“有的人对皇甫谧讲:‘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况且从道义上讲,最可贵的,是治理国家,而对一般的人来讲,及时行乐便是美事,先生已经年老,牙齿也发生了变化,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今后死在山沟河谷之中,又有谁知道呢?’ ,“皇甫谧回答道:‘人最看重的,是生命;道最渴求的,是形体的完美。生命和形体都不应该被疾病所侵害,如果扰乱了形体以至于损及性命,又怎么谈得上脱离贫贱而存富贵呢?我听说吃人家俸禄的人,就得分担人家的忧患,形体强壮的人尚不堪忍受,何况我体弱多病呢?对于文士来说,贫穷是司空见惯的,讲究道义的人的确也常受到轻视,然而处于贫穷之中而得到道的真谛,一辈子没有忧患,与那种为了追求富贵扰神耗精相比谁好谁坏,自然不言而喻啊!另外,生时不为人知道,死时不被人惋惜,这样的人才是最得道的真谛的呀!聋哑的人,是天下最得道的人。一个人死了,天下的人都为他号啕大哭,因为他的死,对天下有很大的损失,有的人健在,全国的人都为之而欢欣鼓舞,因为他的健在,对全国人都有好处。然而,天下人的哭或笑,并不能使该死的人不死,该生的不生。所以有至道至德的人,不会因外界影响损益到他的死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体魄很健壮。如果为了换回天下人的悲痛而去追求损害生命的名利,顺应全国人的心意去追求无益于身的富贵,这哪是道德的至高境界呢!只有不追求名利,才会无损于性命,身体就会更坚强;只有不求无益于身体的富贵,道行才会更深厚。身体坚强就不会损及生命,道行深厚就不会变浅薄。如果能保持坚实的身体、深厚的道行,将名利、富贵置之度外,看作只是形体表面的东西,那么我的道行是最完善的。’”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你今年二十岁,眼睛没有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 (2)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子路曰:“不仕无()。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 义,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