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关于自主学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3题: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文实词“遗”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第4题:
复习初中语文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故"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第5题: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句。下列语句中不是省略句的是()。
第6题:
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7题: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举以予人
第8题: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第9题: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动词,可译为“到”)
令辱之(令:动词,可译为“让”“使”)
召令徒属(令,动词,可译为“号令”)
陈守令皆不在(令:名词,指“县令”)
第10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过秦论》)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第11题:
深追先帝遗昭。(《出师表》)(“留下来的”)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放弃”)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赠送”)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舍弃”)
第12题: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13题: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第14题: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例总结文言词汇中“通假字”的用法。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第15题: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字”的现象。下列诗句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第16题:
学习多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第17题: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第18题: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虽然)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样子)
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虽然如此)
第19题: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20题:
故自号日醉翁(因此)
西出阳关无故人(老的)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旧的)
公问其故(原因)
第21题: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第22题:
温故而知新。(《论语》)(“旧知识”)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老朋友”)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因此”)
第23题: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士兵)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军队)
弃甲曳兵而走(兵器)
世传其兵法(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