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王老师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从学生感悟自己和父亲的情义开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以小组合作交流,着重探究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在表达上的作用,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加深体会父爱的伟大。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三方面问题,由此推出课堂教学策略的三个体系是:()
第4题:
案例《精心分析,适应变化》中,王老师讲授《石壕吏》一课的教学对象是()。
第5题:
中西方建筑区别的最大特点是()。
第6题:
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第7题:
比较中西方园林的主要特点。
第8题:
在线描教学中,某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取“先听后画”的策略。据此,教师让学生分组聆听MP3中不同的声音,通过体验与联系,讨论后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所听到的事物。此案例反映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
第9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知识库模型、教学策略模型,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以及恰当的评分系统,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随时调整其教学策略。
第10题:
第11题:
教学反思
教学反馈
教学创新
教学态度
第12题:
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在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第13题:
第14题:
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应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略
第15题:
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第16题:
王老师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从学生感悟自己和父亲的情义开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以小组合作交流,着重探究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在表达上的作用,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加深体会父爱的伟大。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主要解决了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三方面问题,下列哪个说法不属于课堂教学策略的三个体系:()
第17题:
下列关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第18题:
在课文讲解之后,为了升华主题,王老师想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下列教学策略最合适的是()。
第19题:
王老师在讲授《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各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了以“灰尘的特点、灰尘的作用以及使用的说明方法”为维度的表格。开展分组学习时,通常的分组策略是()
第20题:
针对《用一根线散步--室内线描写生》一课,不合适的教学方法是()。
第21题:
是否是木构建筑
是否具有宗教性质
是否为群体组合
是否易于保存
第22题:
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在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