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马歇尔把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毛利息中既包括纯利息,又包含风险保险金和管理报酬。而作为资本的报酬的利息则是纯利息。
马歇尔利息论的错误主要在于:
(1)它完全脱离了劳动和生产的作用来谈利息,这种观点还不如某些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见解来得正确。
(2)它只是被强调为心理因素的补偿和报酬。这显然是片面性的。
(3)这种观点掩盖了利息的真正起源。


更多“试评述马歇尔的利息理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2)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3)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 第2题:

    试理解评述苏拭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 第3题:

    试评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
    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在艺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深刻地分析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他指出,《水浒传》人物性格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金圣叹指出《水浒传》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能够‚以形写神‛,才使得人物逼真传神。他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逼真,必须善写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如他具体分析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物形象的个性,分析得活灵活现。
    另一方面,他指出《水浒传》写人物,在个性当中也概括了某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体现了共性的个性就是典型化的性格。金圣叹还具体分析了许多书中情节,论述了这些富有个性的人物究竟是如何描写、塑造出来的。

  • 第4题:

    试评述苏轼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国诗淡乎寡味的仓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对于诗歌风格的这种审美观念,是欧阳修评梅尧臣诗时所说的“古淡有真味”思想的继续发展。)

  • 第5题:

    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
    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
    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
    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