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介客体往往总是“小”于原本客体?
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对象是以往的客观历史,而能直接进入历史认识者的认识过程的,却并不是客观历史的原形,而只是它留下的遗迹——历史资料,历史认识者认识客观历史的活动只有通过研究这些历史资料才可能进行。
这样,历史认识者的认识对象便出现了双重客体。对于历史认识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历史,我们可称之为原本客体,直接进入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资料,可称之为中介客体。由于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种双重客体性,就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产生了重要差异。
历史科学认识对象的这双重客体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中介客体并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这是因为,不管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如何丰富,但和以往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介客体总是“小”于原本客体的。
第1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1)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2)客体又并不等于客观存在。
——客体:指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指一切人以外的事物。
略
第2题:
为什么说管理主客体可以相互转化?
第3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第4题:
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第5题:
简述客体即“自然”说
第6题: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客体、对象和中介
客体、主体和媒介
客体、主体和中介
空间、主体和中介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第14题:
为什么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第15题: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16题:
公共关系的基本矛盾是()。
第17题:
为什么说人是管理客体的基本要素?
第18题: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