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在忠实取向看来:
①课程是指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
②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③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
④教师角色的性质就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⑤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测量课程实施对预定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以及确定影响实施程度的基本因素,所以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
略
第2题:
简述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
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
①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境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作出改变。
②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不论课程是在哪里创造出来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调整以求相互适应,是课程知识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课程变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否与预期目标一致,都是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④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课程方案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变,这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保证。
⑤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所以它既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略
第3题:
简述课程评价的三种价值取向。
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
(1)目标取向的评价。课程评价被看作是将教育结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本质上,它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略
第4题:
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第5题:
什么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第6题: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第7题: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略
第14题:
简述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的关系。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共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创生取向。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三种取向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略
第15题:
简述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
第16题: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与课程价值观。
第17题:
简述课程实施的涵义与课程实施取向的种类。
第18题:
体育课程实施的几种态度是忠实取向、()与()。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的实施
价值取向
课程的结构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