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一幼儿回答教师问题,6根香蕉,两个人分,要分一样多,每人分3根,但幼儿却答不出“3+3”等于几? (1)该幼儿思维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分析。 (2)幼儿思维发展趋势是什么?

题目
一幼儿回答教师问题,6根香蕉,两个人分,要分一样多,每人分3根,但幼儿却答不出“3+3”等于几?
(1)该幼儿思维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分析。
(2)幼儿思维发展趋势是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一幼儿回答教师问题,6根香蕉,两个人分,要分一样多,每人分3根,但幼儿却答不出“3+3”等于几? ”相关问题
  • 第1题:

    (1)大家轮流分粥,结果负责那天才吃饱,其余6天都要挨饿
    (2)7人轮流值日分粥,每人一天,这次分粥者要最后才可领取粥
    (3)大家选举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负责分粥,久了,他却开始徇私
    (4)7人一起居住,面对同一个问题:怎样将一锅粥平均分配
    (5)在这种制度下,无论谁来分粥,7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的

    (1)大家轮流分粥,结果负责那天才吃饱,其余6天都要挨饿
    (2)7人轮流值日分粥,每人一天,这次分粥者要最后才可领取粥
    (3)大家选举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负责分粥,久了,他却开始徇私
    (4)7人一起居住,面对同一个问题:怎样将一锅粥平均分配
    (5)在这种制度下,无论谁来分粥,7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的

    答案:B
    解析:
    从选项入手,根据首尾句原则,(4)必须放在第一位,最后一位在(2)和(5)之间,通过比较应该把(5)放在最后,依据题意首先分粥,然后出现徇私现象,最后大家轮流分粥,因此选项B选项。

  • 第2题:

    材料

    问题:
    (1)上述三幅画各反映出幼儿绘画的哪种表现方式(6分)
    (2)怎样理解幼儿的绘画(4分)
    (3)评价幼儿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0分)


    答案:
    解析:
    (1)图一反映了“夸张法”的表现形式。幼儿在绘画中会不自觉的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的很仔细,很突出。图一中,幼儿将引起其注意的:“针”和“血”花的非常突出,即运用了“夸张法”的表现形式。 图二反映了“展开式”的表现手法。图二中幼儿将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画中表现出来,运用了“展开式”画法。
    图三反映了“透明画”的表现手法。幼儿不考虑遮挡关系,犹如视线能穿透任何东西,图三能考到米饭吃进肚子的样子,体现了“透明画”的表现形式。
    (2)幼儿的绘画发展,可以分为涂鸦器(1.5—3.5岁),象征期(3.5—5岁)及图式期(5—7岁),处于不同时期幼儿的绘画,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丽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和感受期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的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3)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去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期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的感受来引导其提高。如:“你画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和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等。

  • 第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班幼儿在玩积木时,出现了自发探究行为,其探究过程与结果如下图所示。


    [问题1][简答题]
    图中的幼儿在搭建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4分)

    [问题2][简答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哪些学习经验?(10分)

    [问题3][简答题]
    该游戏中的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 (6分)




    答案:
    解析:
    1、图中的幼儿在搭建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在两头放积木容易倒塌。
      (2)一开始难以使积木达到平衡状态。
      (3)支撑点的位置不固定,找不到使积木平衡的规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以下学习经验:
      (1)与物体稳定搭建相关的学习经验。稳定地摆放积木是完成这一探究活动的基础,幼儿解决“在两头放积木容易倒塌”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在有一定斜度的平面上使堆积的物体保持稳定的技巧,使得幼儿关于物体稳定搭建的经验更为丰富。
      (2)与平衡相关的学习经验。幼儿通过尝试各种摆放方式,克服一个个困难,逐渐找到使“积木跷跷板”达到平衡的方法。感知与理解什么是平衡,如何达到平衡。
      (3)与探索规律相关的学习经验。在这一探究活动中,若每次支撑点的位置都不一样,两边摆放的积木数量每次都不同,幼儿会产生疑惑。通过多次探索,幼儿可以逐渐找到影响平衡的因素,探索出使积木平衡的规律。

    3、该游戏中材料的特点为:数量丰富,种类较少,能拼搭出多种物体,可用于多种类型的探索活动。
      这些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活动具有如下影响:
      (1)能使儿童的基本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获得协调发展。
      (2)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锻炼儿童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设计、构思的能力等,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3)可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4)能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合作等良好的情感品质。
      (5)引导幼儿感受建构作品的造型美,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培养幼儿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第4题:

    材料:李老师第一次带班,她发现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更喜欢告状,教研活动时,大班教师告诉她说中班幼儿确实更喜欢告状,但到了大班,告状行为就会明显减少。
    (1)请分析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可能原因。(10分)
    (2)请分析大班幼儿行为告状减少的可能原因。(10分)


    答案:
    解析:
    (1)中班幼儿由于道德感发展、希望引起教师关注、语言发展不完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告状”行为。 ①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幼儿“告状”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即中班幼儿道德感发展,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中班幼儿会因为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乐。此阶段幼儿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幼儿认为同伴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即会出现材料中所述的“告状”行为。 ②中班幼儿爱告状也有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在幼儿园里,幼儿向教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们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③中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4-5岁左右,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遇到事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友好的和同伴讲话,解决他们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减少,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大班幼儿的道德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所以相比小、中班幼儿,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所减少。 ②幼儿的羞愧感或内疚感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愧疚感从幼儿中期开始明显发展,幼儿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会感到羞愧,致使“告状”的行为有所减少; ③大班幼儿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不在单纯的依赖老师去解决问题,而是能够和同伴相互协商进行问题的结局;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 第5题:

    材料:
    李老师第一次带中班,她发现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更喜欢告状,教研活动时,大班教师告诉她说中班幼儿确实更喜欢告状,但到了大班,告状行为就会明显减少。
    问题:
    (1)请分析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可能原因。(10分)
    (2)请分析大班幼儿行为告状减少的可能原因。(1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幼儿道德发展。
    (1)中班幼儿由于道德感发展、希望引起教师关注、语言发展不完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告状”行为。
    ①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幼儿“告状”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即中班幼儿道德感发展,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中班幼儿会因为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乐。此阶段幼儿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幼儿认为同伴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即会出现材料中所述的“告状”行为。
    ②中班幼儿爱告状也有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在幼儿园里,幼儿向教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们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③中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4-5岁左右,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遇到事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友好的和同伴讲话,解决他们间的矛盾,往往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减少,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大班幼儿的道德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
    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所以相比小、中班幼儿,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所减少。
    ②幼儿的羞愧感或内疚感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愧疚感从幼儿中期开始明显发展,幼儿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会感到羞愧,致使“告状”的行为有所减少;
    ③大班幼儿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不再单纯的依赖老师去解决问题,而是能够和同伴相互协商进行问题的解决;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 第6题:

    材料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的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教师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才容易被幼儿接受;教师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我很喜欢听你的描述,相信其他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问题: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14分)


    答案:
    解析:
    (1)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进行直接交谈。教师要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灵活机智的策略和丰富的经验技巧,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幼儿教师耍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第一,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
    第二,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第三,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
    第四,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 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

  • 第7题: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不会回答3+3=?这说明幼儿思维的()。


    正确答案:形象性

  • 第8题: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两人平分,每人分几个”,却不知道“3+3=?”,这是因为()。

    • A、主要凭借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理解
    • B、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
    • C、不能客观的理解事物
    • D、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对幼儿生活进行精心料理,还要像妈妈一样给予幼儿情感上的呵护和关心,使幼儿在生、心理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最能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幼儿教师要像真正的妈妈一样照顾幼儿
    • B、幼儿教师要在精神上像真正的妈妈一样照顾幼儿
    • C、幼儿教师既要有妈妈的爱心,还要有教师的责任
    • D、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不仅是老师,也是妈妈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判断题
    教师要鼓励不愿意回答老师问题的幼儿主动回答,通过换一个问题或者降低问题难度等方式,直到他愿意回答为止。()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的规定,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集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总培训学时的()学时数。
    A

    三分之二

    B

    二分之一

    C

    四分之三

    D

    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 C
    解析: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采用教师培训机构集中培训与幼儿园园本培训、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教师培训机构集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总培训学时的三分之二学时数。

  • 第12题:

    判断题
    民主型幼儿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很少根据幼儿的实践情况调整教育活动,幼儿自主探究少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阿姨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3个,多16个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那么就差四个苹果。问共有多少个苹果:

    A46
    B44
    C48
    D42


    答案:A
    解析:
    每人分5个差4个苹果,说明苹果的个数加上4能够被5整除,只有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

  • 第14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茵茵已经上了中班,她知道把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加起来,就有5个苹果。但是问她2加3等于几?她直摇头。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以及教育的启示。(15分)


    答案:
    解析:
    中班幼儿数学学习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介于直观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就像材料中的茵茵,她懂得“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加起来,有5个苹果”,但是很难理解“2加3等于几”这样比较抽象的题日。
    在组织中班幼儿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特点,在以下方面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1)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地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2)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由于幼儿初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与活动,因此,组织幼儿开展的各神活动应该是幼儿能亲自动手的,允许幼儿边操作边思考。
    (3)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事物的兴趣。
    (4)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从而有效地逐步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 第15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一天晩上,莉莉和妈妈散步时,有下列对话:
    妈妈:月亮在动还是不动?
    莉莉:我们动它就动。
    妈妈:是什么使它动起来的呢?
    莉莉:是我们。
    妈妈:我们怎么使它动起来的呢?
    莉莉:我们走路的时候它自己就走了。
    情境二:在幼儿园教学区活动中,老师给莉莉出示两排一样多的纽扣,莉莉认为一一对应排列的两排一样多。当老师把下面一排聚拢时,她就认为两排不一样多了……

    [问题1][简答题]
    莉莉的行为表明她处于思维发展的什么阶段?举例说明这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及表现。(14分)

    [问题2][简答题]
    幼儿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有什么启示?(6分)


    答案:
    解析:
    1.莉莉的行为表明她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介于直观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
    (1)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2)幼儿的思维具有内隐性和自我中心性,其中自我中心性的表现有不可逆性、拟人性(泛灵论)、经验性。
      例如,莉莉认为自己走月亮也走,这是具体形象思维中自我中心性特点的表现;两排一样多的纽扣,把下面一排聚拢时,莉莉就认为两排不一样多了,这说明莉莉依靠形象来思维,具有不守恒性。

    2.在保教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要针对幼儿思维的特点组织幼儿的活动,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因此,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一定要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教师要通过活动,使用具体、直观的教具,激发幼儿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1)要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地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
      (2)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组织幼儿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该是幼儿能亲自动手的,允许幼儿边操作边思考。
      (3)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教具,有效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4)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事物的兴趣。

  • 第16题:

    教师在户外投放一些“拱桥”(见图1),希望幼儿通过走“拱桥”提高平衡能力。但是,有幼儿却将他们翻过来,玩起了“运病人”游戏(见图2)他们有的拖、有的推、有的抢、、、、、、玩的不亦乐乎。对此,两位教师反应不同。A教师认为应立即劝阻,并引导幼儿走“拱桥”;B教师认为不应阻止,应支持幼儿新玩法。


    问题:
    (1)你更赞同哪位老师的想法(2分)?为什么?(8分)
    (2)你认为“运病人”游戏有什么价值?(10分)


    答案:
    解析:
    (1)更赞同B教师的想法。该教师支持幼儿的新玩法,这一理念符合游戏的基本特征。 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最本质属性的表现。材料中针对幼儿自发生成的“运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支持幼儿进行游戏。
    ②游戏是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在过程,没有外在强加的目的,能够给幼儿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部分幼儿虽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体育锻炼游戏,但他们在“运病人”游戏中有的挑、有的推、有的抬,玩的不亦乐乎,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了全方位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应当给予支持。
    (2)“运病人”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 “运病人”的教育作用如下:
    ①促进幼儿认知、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在“运病人”游戏中,可以增加幼儿关于照顾、运送病人方面的“医护”知识,促进幼儿交流表达的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增加对“病人”这一角色的了解,体会要爱护病人和关爱病人的情感;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此外,在与同伴共同“推”、“抬”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运病人”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并且在游戏中可以思考“运送”病人的多种方法,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④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在“运病人”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验各种情感,如友好、同情、责任心等积极情感,也可以促使幼儿在成功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等。

  • 第17题:

    观看视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题目:《尊重幼儿》
    视频描述:一位幼儿教师在教授《动物的对话》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幼儿问老师, 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幼儿说:“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但拿书表演,又不好。”“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我相信你能够表演好。”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14分)


    答案:
    解析:
    该材料体现了师幼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幼儿虽然年纪小,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该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对待幼儿时没有架子,平等对待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的意见,让幼儿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
    (2)民主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该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 权威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同时,又能够看到幼儿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演出,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师幼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 第18题:

    幼儿出现口吃现象,教师注意应少叫这类幼儿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根据《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的规定,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集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总培训学时的()学时数。

    • A、三分之二
    • B、二分之一
    • C、四分之三
    • D、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民主型幼儿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很少根据幼儿的实践情况调整教育活动,幼儿自主探究少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教师要鼓励不愿意回答老师问题的幼儿主动回答,通过换一个问题或者降低问题难度等方式,直到他愿意回答为止。()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2题:

    填空题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不会回答3+3=?这说明幼儿思维的()。

    正确答案: 形象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两人平分,每人分几个”,却不知道“3+3=?”,这是因为()。
    A

    主要凭借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理解

    B

    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

    C

    不能客观的理解事物

    D

    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