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这是()。
第5题: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或者()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第6题:
期望理论认为,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采取活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以及这种结果对个体的()。
第7题: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第8题:
强化理论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需要理论
第9题: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内在需要
外在需要
第10题: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双因素理论
第11题:
激励
鼓励
强化
其他
第12题:
推动力
评估程度
吸引力
激励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如果表达某种意义符号重复出现、大量出现,我们可以猜测()。
第17题: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第18题:
我国刑法规定,()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第19题:
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紧迫
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重要
符号发出者认为这种意义很有趣
符号发出者觉得接受者还没有解释出这个意义
第20题: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双因素理论
第21题:
人的行为结果对自己有利时,这种行为可以重复出现
人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影响
人的行为结果对自己不利时,这种行为会消退和终止
人的行为受内心活动影响
人的行为受群体影响
第22题: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第23题: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时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时的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