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更多“休伯曼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以下哪个几时期(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哪个阶段是个人与组织进行相互接纳的时期( )。

    (A)职业生涯选择与职业准备阶段

    (B)职业生涯早期阶段

    (C)职业生涯中期阶段

    (D)职业生涯后期阶段


    答案:B

  • 第2题:

    按照休伯曼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教师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大约在从教( )出现。

    A.1~2年

    B.3~4年

    C.5~6年

    D.7年以后


    正确答案:D
    休伯曼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认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在实验和歧变期(工作后的第7~25年)。

  • 第3题:

    试比较休伯曼等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和“成长”模式。
    (1)休伯曼和古斯基指出,在充满多样性的教师发展领域里,有着“补缺”模式与“成长”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对立。
    (2)所谓“补缺”模式,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或认识基础上:由于职前教育不完善等原因,教师存在某些质量上的缺陷,因而需要弥补或矫正。这些缺陷通常又是由管理者或研究者等教师以外的人来确定的,教师被看作是发展的对象或客体,而非发展的主体。
    (3)与此相对,“成长”模式的教师发展则指伴随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持续性探究”的各种专业发展活动,包括教师学习小组、课程起草小组、教师设计的研究课题、教师资源中心活动、内部实施的课程评价和参与经常是由有经验的同事举办的研讨班等活动。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它是基于现场的,并无外部专家和外部指导;即使有外部专家和外部指导,其所起作用是次要的,而且都是互动性质的。
    (4)从性质上来说,“补缺”模式所代表的是一种“培训”模式的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的客体,而“成长”模式则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持续性探究,教师是发展的主体;从形式上来说,前者一般为正规化、“标准化”的教育和培训,而后者则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二者对立与分歧的要害还是在于教师是发展的主体还是客体的问题。

  • 第4题: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将教师看作被发展的客体。

    A

    B



  • 第5题: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将教师看作被发展的客体。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只具有历史价值而毫无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柏曼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胸腺时期、松果腺时期、性腺时期,这一划分标准属于()。

    • A、生理发展标准
    • B、种系演化标准
    • C、智力发展标准
    • D、人格发展特征标准
    • E、活动特点标准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中,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三个阶段是()。

    • A、萨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B、格林豪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C、施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D、金斯伯格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判断题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只具有历史价值而毫无现实意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是怎样划分教师发展阶段的?

    正确答案: (1)入职期,时间在第1-3年。
    (2)稳定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4-6年。
    (3)实验和歧变期,大约在工作后第7-25年。
    (4)重新估价期。
    (5)平静和关系疏远期,时间在第26-33年左右。
    (6)保守和抱怨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大约50~60岁。
    (7)退休期,时间在工作后的第34-40年前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柏曼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胸腺时期、松果腺时期、性腺时期,这一划分标准属于()。
    A

    生理发展标准

    B

    种系演化标准

    C

    智力发展标准

    D

    人格发展特征标准

    E

    活动特点标准


    正确答案: A
    解析: 目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标准及其代表:①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最典型的是柏曼(LBerman)关于以内分泌腺作为分期标准的意见,如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时期(童年时期)、性腺时期(青年时期)。②以心理性欲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早期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③以种系演化为划分标准,施太伦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是从哺乳类动物到原始人类的阶段;意识的学习期(从小学到13岁)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18岁)是近代文化阶段。④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为划分标准。皮亚杰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⑤以自我的矛盾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2~4岁);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⑥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分期可以作为代表。他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 第12题:

    问答题
    根据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入职期,时间在第1-3年
    (2)稳定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4-6年
    (3)实验和歧变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7-25年
    (4)重新估价期
    (5)平静和关系疏远期,时间在第26-33年左右
    (6)保守和抱怨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大约50~60岁
    (7)退休期,时间在工作后的第34-40年前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师()把生涯分为五个阶段

    A.霍兰德

    B.舒伯

    C.施恩

    D.舒尔茨


    参考答案:B

  • 第14题:

    休伯曼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以下哪个几时期?( )

    A. 入职期
    B. 稳定期
    C. 实验与重估期
    D. 平静和保守期
    E. 退出教职期

    答案:A,B,C,D,E
    解析:

  • 第15题:

    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是怎样划分教师发展阶段的?
    (1)入职期,时间在第1-3年。
    (2)稳定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4-6年。
    (3)实验和歧变期,大约在工作后第7-25年。
    (4)重新估价期。
    (5)平静和关系疏远期,时间在第26-33年左右。
    (6)保守和抱怨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大约50~60岁。
    (7)退休期,时间在工作后的第34-40年前后。

  • 第16题: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只具有历史价值而毫无现实意义。

    A

    B



  • 第17题:

    烟叶生长发育有几哪个时期:()。


    正确答案:幼叶生长期、旺盛生长期、生理成熟期、工艺成熟期、过熟衰弱期

  • 第18题:

    根据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入职期,时间在第1-3年
    (2)稳定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4-6年
    (3)实验和歧变期,时间大约在工作后的第7-25年
    (4)重新估价期
    (5)平静和关系疏远期,时间在第26-33年左右
    (6)保守和抱怨期,这一时期的教师大约50~60岁
    (7)退休期,时间在工作后的第34-40年前后

  • 第19题:

    把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的提出者是()。

    • A、弗兰克·帕森斯
    • B、约翰·霍兰德
    • C、金兹伯格
    • D、萨帕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休伯曼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以下哪个几时期?()

    • A、入职期
    • B、稳定期
    • C、实验与重估期
    • D、平静和保守期
    • E、退出教职期

    正确答案:A,B,C,D,E

  • 第21题:

    判断题
    休伯曼和古斯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将教师看作被发展的客体。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比较休伯曼等人提出的教师发展的“补缺”模式和“成长”模式。

    正确答案: (1)休伯曼和古斯基指出,在充满多样性的教师发展领域里,有着“补缺”模式与“成长”模式之间的紧张与对立。
    (2)所谓“补缺”模式,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或认识基础上:由于职前教育不完善等原因,教师存在某些质量上的缺陷,因而需要弥补或矫正。这些缺陷通常又是由管理者或研究者等教师以外的人来确定的,教师被看作是发展的对象或客体,而非发展的主体。
    (3)与此相对,“成长”模式的教师发展则指伴随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持续性探究”的各种专业发展活动,包括教师学习小组、课程起草小组、教师设计的研究课题、教师资源中心活动、内部实施的课程评价和参与经常是由有经验的同事举办的研讨班等活动。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它是基于现场的,并无外部专家和外部指导;即使有外部专家和外部指导,其所起作用是次要的,而且都是互动性质的。
    (4)从性质上来说,“补缺”模式所代表的是一种“培训”模式的教师发展,教师是发展的客体,而“成长”模式则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持续性探究,教师是发展的主体;从形式上来说,前者一般为正规化、“标准化”的教育和培训,而后者则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二者对立与分歧的要害还是在于教师是发展的主体还是客体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柏曼把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胸腺时期、松果腺时期、性腺时期,这一划分标准属于(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