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在讲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关于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了出来:12÷4=3(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第5题: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第6题: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教师把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第7题:
“学不躐等”体现了()。
第8题:
可接受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启发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9题:
因材施教
知行合一
贵于改过
随人分限所及
第10题:
张焕纶
张百熙
王守仁
朱熹
第11题:
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第15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原则。
第16题:
认为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提出“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第17题: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第18题:
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原则。
第19题:
朱熹
陆九渊
王充
王守仁
第20题:
巩固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第21题:
不陵节而施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随人分限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