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le.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1)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题干引语出自我国明朝时期哲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著作。王守仁的哲学体系,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知行合一”是他的基本观点。
(3)本题题干的观点是知行合一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知行等同,否认了行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更多““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说法中,不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

    A.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需反省内求就可以
    B.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答案:C
    解析: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观唯心强调人的内心,客观唯心强调“客观精神”,AB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选项属于唯物主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

  • 第2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柳诗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①的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并未体现“实践出真知”。④意思是“不通过实践也可以获得认识”,其观点与诗句强调哲理相违背,排除①④。故本题答案选C。

  • 第3题: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

    • A、否认“眼见为实”的错误观点
    • B、否认“知”的作用的观点
    • C、重视“行”的作用的观点
    • D、强调知行相互作用的观点

    正确答案:C

  • 第4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 A、教与学
    • B、师与生
    • C、学与思、学与行
    • D、行与知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 A、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C、闻见博而知益明
    • D、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A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B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

    闻见博而知益明

    D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发笃实处便是行”,这说明了()
    A

    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

    行先知后的关系

    C

    知行是合一的

    D

    知易行难的关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陶老先生原名陶文俊,后来曾改为陶知行,再后来又改为陶行知,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最终他的观点是()
    A

    知行合一

    B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C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
    A

    朱熹

    B

    王守仁

    C

    颜元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答案:A
    解析:
    题干表现为在道德教育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 第12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发笃实处便是行”,这说明了()

    •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B、行先知后的关系
    • C、知行是合一的
    • D、知易行难的关系

    正确答案:C

  • 第13题:

    材料1  南宋哲学家叶适:“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          材料2  在知行观上,王阳明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试评析两组材料中反映的知行观。


    正确答案:(1)叶适认为,“义理”不是从主观思想中演绎出来的,也不是可以从事物中随便“折衷”(综合、抽象)出来的。因此,必须经过周密的观察了解,同时,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义理”并不能保证一定正确,因此,还必须“尽观而后自为之”,从效果上来检验其是否“不谬”。他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知行观是一致的,都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王阳明强调知与行不可分割,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他进而主张“知行合一”,混淆了知行差别,取消了先后次序,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 第14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 B、知比行重要
    • C、行比知重要
    •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的观点。

    • A、朱熹
    • B、王守仁
    • C、颜元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单选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  )。
    A

    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

    行先知后的关系

    C

    知行合一

    D

    知易行难的关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即认识,“行”即实践,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王阳明的观点把行与知等同,错误在于将知行合一。

  • 第17题:

    单选题
    “知是行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A

    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

    知比行重要

    C

    行比知重要

    D

    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
    A

    否认“眼见为实”的错误观点

    B

    否认“知”的作用的观点

    C

    重视“行”的作用的观点

    D

    强调知行相互作用的观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①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④所述观点与诗句强调哲理相违背。故答案选C项。

  • 第20题:

    单选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A

    教与学

    B

    师与生

    C

    学与思、学与行

    D

    行与知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